昨天上午,第十二屆北京國際圖書節主題活動——“傳承國學經典,重塑文化大國”主題名家國際高峰論壇在北京大學英杰交流中心舉行。十位國際知名學者湯一介、樓宇烈、顧彬、單霽翔、艾愷、王守常、蘇叔陽、錢遜、王小甫、劉傳銘、葉茂然應邀出席,通過主旨演講、高峰對話的形式對傳承中國傳統文化對當今中國社會文化發展的重要意義進行了深入淺出的探討和分析。大會還推薦了一系列經典的國學圖書,包括《中國哲學簡史》、《儒藏》、《師道師說(梁漱溟卷)》、《南畫十六觀》等。
“中國是一個以文化立國的國家。”北京大學哲學系教授、北京大學宗教研究院名譽院長樓宇烈在演講中指出,與“民族認同”血緣紐帶的維系不同,“文化認同”更注重不同文化間“和而不同,相互尊敬,相互理解”,而對中華民族多元文化的認同感正是中國的立國之本。
樓教授說,我們應當逐步恢復對中國文化的自信。首先,消除文化傳承的三大誤區:第一大誤區是文化是遞進的,工業文化一定優于農業文化;第二大誤區是西方文化教育比例高于中國文化教育,科技教育比例高于人文教育;第三大誤區是不同文化間互不相容,勢不兩立。其次,應該重新審視“對文化的認識、對文化多樣性的認識”,“求同存異”,使中西文化教育更加均衡,科技與人文教育兼容并包。
德國波恩大學漢學系教授、世界著名漢學家、翻譯家、作家顧彬分享了他關于讀書的體驗。顧教授發現,中國的書籍雖然厚重但是存在諸多裝幀設計方面的不足,比如紙質不好、封面不美觀等,需要進行改善。
當代著名劇作家、文學家、詩人蘇叔陽指出,現在中國國民整體缺乏兩個重要元素:“詩”和“原則”。“我們文雅的風氣從明代開始就一天一天地沒落了,文化的世俗化就開始了。”在多年從事電影編劇的經歷中,蘇叔陽深感傳統文化的匱乏對中國電影事業產生了嚴重的不利影響:“我們的女演員里有多少(像《詩經》里描寫的那樣)‘深情的含有真切的愛’的眼睛,頂多算勾人。”
在演講的最后,蘇叔陽語重心長地說:“如果我們不能傳承國學,我們就無法再造一個文明興盛的大國。”
來源:北京青年報 責任編輯:林煜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