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北京9月23日電 今年是孔子誕辰的2565周年,為傳承弘揚優秀傳統文化,更好地詮釋孔子及儒家文化的內涵與意義,在孔子誕辰來臨之際,國家互聯網信息辦公室委托搜狐網舉辦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網上行:孔子誕辰網絡文化活動”(http://book.sohu.com/s2014/wdkz/),并對北京航空航天大學人文與社會科學高等研究院教授、儒家學者姚中秋進行了專訪。姚中秋從儒家教育的本源談起,條分縷析地講述了儒家傳統在歷史上的作用,并說明如何將它更好地與現實的問題相結合。
談到儒學的現實意義,姚中秋表示,孔子思想中有很多值得今天借鑒學習的地方,并認為“過去一百年, 中國教育出現最大的問題,就在于拋棄了儒家的教育理念和形態。”
千百年來,《論語》一直被奉為儒家學說的經典代表作,而《論語》中記述最多的就是孔子對其弟子言傳身教的細節。基于自己多年來對儒學的研究,姚中秋認為,儒家對今日中國首要的價值恰恰在于它的教育理念以及教育形態。“儒學的理念從根本上來說強調所謂的‘學’——也就是教育。它既表現為學術思想,也表現為教育思想。”他進一步解釋道,縱觀歷史,世界上大多數文明的主流教化體系都是宗教信仰,而孔子以及他以后的“先賢大儒”教化民眾卻是通過啟發教育,而不是盲目的崇拜神明。“我覺得這是中國文明最偉大的地方,”姚中秋說,“所以在此后的兩千多年中,中國社會能夠維持良好的秩序,儒家的教育理念發揮了很大的作用。”
“過去一百年,中國教育出現的最大的問題就在于拋棄了儒家的教育理念和形態,它造成了中國社會諸多嚴重問題的出現。”在姚中秋看來,我們今天所碰到的幾乎所有問題,不論是個體精神上的焦慮,還是市場秩序的不健全,甚至社會秩序的混亂,都源自于教育的欠缺。“當代人如此浮躁,就是因為我們已經‘不明道’——不知道我們為何要來到這個世界,即使有些人知道活著的價值與目的,也不知道該如何去實現這些價值目的。就好像每個中國人都知道應該孝順自己的父母,但是怎么孝順?什么才叫孝順?這些都是需要教化的,我們的教育里沒有這方面的內容,所以才需要從傳統文化中去獲取。”
今天的中國要復興優秀傳統文化、讓孔子思想和學說發揮出現實意義,首先就要在現有的教育體系中引入儒家教育理念——“教育要以‘人格養成’為根本目的,用孔子的話說就是‘養成君子’。”
姚中秋認為要通過教育實現“人格養成”,一個重要的形態就是讓孩子有機會認真研讀中國經典,把中國的經典教育作為基礎性教育的一部分。“讓人比較欣慰的是,我們的教育主管部門其實已經意識到了這個問題,所以在今年4月份通過的《完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指導綱要》里提出了要在小學、中學、大學建立系統的傳統文化教育體系,我覺得這就是中國教育走上正軌的標志。 ”
在訪談中,姚中秋特別強調,要重建儒家教育體系一定要因時而異,不是全盤照搬古人的做法。“我只是希望用儒家的教育思想為我們現有的教育體系構筑一個基礎,孩子有了這樣一套教育體系之后,就大體上可以養成比較健全的人格。這時候他再學其它的東西,會學得更快,尤其重要的是他知道學這些東西的目的是什么。”
嘉賓簡介:姚中秋,畢業于中國人民大學,現任北京航空航天大學人文與社會科學高等研究院教授,曾出版過專著《華夏治理秩序史》卷一、卷二,《重新發現儒家》、《國史綱目》等。
來源:人民網 責任編輯:林煜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