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國學熱迅速升溫,各種培訓、講座和出版物鋪天蓋地?,F在遍地都在做國學培訓,都在點校古籍,可是國學經典被冷落了100多年,能符合要求的教師現今有多少?能點校古籍的專家學者還有多少?一些古籍出版物,有的已經到了不能看的程度,不僅魯魚帝虎,錯誤百出,而且魚龍混雜,貽害四方。甚至教材當中也是這樣,如課本中的唐詩《草》,作者是白居易,“離離原上草,一歲一枯榮。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到此四句為止,昂揚向上,一派盎然春意。可是原詩還有下半首,“遠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又送王孫去,萋萋滿別情。”這是一首完整的五言送別古律詩,詩名叫《賦得古原草送別》,我們一刀攔腰切下去,還改了名字。這樣的例子真不該出現,要教國學經典,就要教原原本本的國學經典。
還包括亂改讀音。比如大家都熟知的“遠上寒山石徑斜(xiá),白云生處有人家”,杜牧《山行》中的“斜”字,現在教材要求念“xié”。可是它是仄起首句入韻的格律詩,押“麻”韻,“斜”“家”“花”,仄起平收,格律很嚴謹。據說為了統一標準化讀音。
類似這些問題,我覺得圖書館界的同仁,特別是古籍專家們應該糾正。如同曾子說的“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道遠”,現在古籍整理、校點、出版傳播等工作確實任重道遠,沒有一大批肯于為此獻身的志士仁人、專家學者肯定不行。
我們要反對偽國學,保持清醒頭腦,扎扎實實地學習經典、研究經典、點校經典,一切從經典原義出發,反對當年朱子所詬病的沒有根柢的虛說議論之學。古籍的字都讀錯了,再怎么解釋都是錯誤的?,F今很多地方不去認真深究經典原意就亂發無根游說之論,這不是繼承和弘揚國學應有的態度。
來源:中國文化報 責任編輯:何淋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