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陽光照進大眾生活
“11月4日至6日,往南安洪梅新厝亭演出”“11月7日演出《鳳儀亭》,8日演出《大鬧花府》,9日演出《西施》……”
泉州被稱為“戲窩子”,上述演出信息,就是泉州市高甲戲傳承中心在其官方微博上的“廣而告之”。
一年來,“政府買單、群眾看戲”的惠民之風,從假期吹向平日,從中心市區吹向偏遠鄉村。早在年初,泉州就將文藝精品公益性展演列入為民辦實事項目,高甲戲、梨園戲、南音、木偶等藝術劇團紛紛面向基層、面向群眾,開展免費或低票價公益演出。一年來,泉州共開展240多場重大文化活動、兩萬多場群眾文化活動、100多場特色民俗活動,廣大群眾成為“文都”建設最大的受益者。
泉州還積極探索公共文化服務的常態機制。過去一年中,全新的木偶劇院建成投用,影劇院、梨園古典劇院、南音藝苑、高甲劇場等文化場館逐一得到改造提升,市民廣場四大公共文化中心前期已投入6億多元。在文化產業倍增計劃的激勵下,閩南文化街區、鯉城東亞文化廣場、石獅城隍廟閩臺民俗文化街區等30多個項目全面鋪開推介。
文化產業帶動轉型升級
“在泉州,隨便拿出一塊石頭都有一段故事!”在廣東潮汕福建商會監事長郭明池看來,泉州是一座文化富礦,蘊含著無限商機。
擁有同樣嗅覺的企業家不在少數。借“文都”建設的東風,傳統產業找到了轉型升級的新契機,紛紛向文化產業進軍:輝煌水暖集團投資3000萬元,打造《衛浴也瘋狂》系列動畫片,實現了動漫產業與非兒童品牌產業的首度合作;特步集團投資1500萬元,邀請中、美、韓等動漫專家制作同名動畫片,為進軍兒童市場打好前站。
“文都”建設,也讓創意無限的“草根”一族迸發出巨大的能量。在西街的古厝里,幾個志同道合的小伙伴一起創業,他們把騎樓、鐘樓等泉州標志性建筑定格在明信片里,把關帝爺、清水祖師等傳統信俗“請”進時尚桌游……一批批文創產品正源源不斷地從這些年輕人的創意工廠走向市場。
如今,文化產業已成為“文都”發展的新引擎。今年,泉州文化產業增加值預計將突破300億元大關。泉州進一步提出,力爭用5年的時間,使文化產業增加值翻一番,讓文化產業在全市GDP中分量更重、成色更足。
來源:光明網-《光明日報》 責任編輯:傅少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