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向2014年歌唱般的告別
像在他鄉的一次擁抱:再見,我的2014
像在他鄉的最后告別:再見,我的2014
我遲鈍,多情,總是被人群落在后面
他們揮手的時候,我以為還有可以浪費的時辰
我以為還有許多可以浪費的時辰
……
下一個春天啊,為時不遠
下一個春天,再沒有可親的姐姐遇見
但是我謝謝那些深深傷害我的人們
余秀華的新浪博客名叫“云端夢囈”。2014年12月17日,她參加在北京舉行的一場詩歌朗誦會后,回到湖北鐘祥市石碑鎮橫店村八組的家里。兩天后在“云端夢囈”發表《北京之行略記》,最后一句話是:“我希望我寫出的詩歌只是余秀華的,而不是腦癱者余秀華,或者農民余秀華的。”
3年前,2011年9月30日,時任荊門人民廣播電臺臺長的李書新在荊門論壇上實名發帖,帖子名字就叫《記者走基層:走近腦癱農民女詩人余秀華》。是腦癱者,也是農民。
李書新這樣寫到:“她掙扎著,上網,敲打著這個社會的門窗。她知道她要什么,她想更多地與社會親近。”
而在這兩天,獨自掙扎和敲打了十幾年的余秀華遭遇了整個社會的“親近”。“一夜之間,余秀華的詩在微信上爆紅,一天之后,她家小小的院子里,已經擠滿了采訪的記者,還有慰問的領導……因詩歌而來的喧嘩,在這一天有變成騷動的表演之危險。”昨日,成都商報記者試圖與多位詩人聊起此事,對方都急忙說:“你們別去了,人家家里的兔子都快死光了!”
孤獨
一開始,她希望親近外界,但又覺得,鄉間的植物最幸福
2011年的那次探訪顯示,當時,余秀華作為詩人已經在某些論壇上小有名氣,不過影響力有限。
2011年秋天,根據李書新和隨他同行的記者楊新星的觀察,余秀華的生活是寧靜的,雖然孤獨。
“余秀華的家靠近村公路,有一條碎石路連著她家。碎石路兩旁長滿蒿草,間或一株兩株南瓜、豆角什么的。余秀華說,這些鄉間的植物最為幸福,它們享受著最好的陽光,一點一點享受,一點一點老去也值。”李書新的眼里似乎滿是詩意:“深秋了,余秀華家里的稻場干干凈凈,庭院干干凈凈,她簡陋的房間干干凈凈。”
不過文章也明顯在強調著一種孤獨感:“我們圍坐在一起,幫助余秀華剝棉花。其雙親年近七旬,這些天還在幫別人家打場。余秀華干不了其他農活,就和奶奶剝棉花;其奶奶年逾九旬,精力不濟。祖孫二人亦少話語。”
據日后媒體的訪談和報道,38歲的余秀華前半截人生可以概括為:因出生時倒產腦缺氧而造成腦癱,高二輟學后便在家里安排下結婚生子。目前兒子在武漢讀大學,她與年邁的父母相依為命,沒有收入,甚至需要年邁的父母照顧。
在聊天中,余秀華不止一次跟來人提到自己的孤獨:“在家跟父母沒什么交流,兒子有什么話也不太跟我交流。”
還好,她認識了詩歌。她在博客上寫,在論壇上寫。
來源:光明日報 責任編輯:吳恒1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