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27日,由土豆和出版機構理想國深度合作推出的影像計劃“看理想”在京舉行戰略合作發布會,“理想國”品牌創辦人劉瑞琳、土豆總裁楊偉東,以及“看理想”的主要創作成員梁文道、張亞東、陳丹青、馬世芳等人共同出席。
“看理想” 是著名出版機構“理想國”推出的一個影像(video)計劃。這個計劃將會聚合理想國眾多作者的創意才華,由梁文道擔任策劃人、張亞東擔任音樂總監,并與土豆獨家深入合作,陸續推出多檔風格不同的文化類視頻節目,攜手開創“影像版”的理想國。據悉,“看理想”第一季將于2015年4月初在土豆正式上線,三檔節目包括梁文道《一千零一夜》、陳丹青《局部》、馬世芳《聽說》。
梁文道:社會太流行看不起年輕人 年輕人最應該尊重
梁文道作為策劃人,是“看理想”幕后團隊最重要的角色。有著多年電視從業經驗、并是理想國重要作者的"道長",嘗試將理想國的多重文化資源與土豆強大的視頻平臺做結合,根據不同創作者的特點,為每一位量身打造獨特的節目內容及表現形式。梁文道曾表示,籌備“看理想”,并非易事,某種程度上是一次從文字到影像的嘗試,也是一次挑戰。希望“看理想”既能保持傳統出版的嚴謹認真,又能兼有網絡化的有趣、年輕。據悉,《開卷八分鐘》停播后,梁文道會拿出更多的時間跟精力,投入到“看理想”節目的策劃、制作中。
對于在網絡平臺上制作播放文化類節目,很多人表示擔憂,梁文道則說:“我們媒體這個行業,都有太多枷鎖在自己的腦海里。這些枷鎖最主要的東西是什么?就是你并不相信你的觀眾,你沒有相信你的聽眾,你沒有相信你的對象,你沒有相信你的受眾,你總是傾向于相信他們的品位不應該很高,你總是傾向于相信他們的理解能力應該很低。我們的想法恰恰相反,你為什么要看不起你的觀眾?你憑什么看不起他們?你為什么不能尊重他們一點?你為什么不能反過來把他們看得比你自己還聰明?他們很多時候是比你聰明,他們比你有教養,他們比你有學問,你為什么不能用這樣的角度來看他?”
他在介紹制作團隊時說,大家在一起的理由就是希望一伙兒年輕人一起為年輕人去做一些年紀大的人認為你不會做的事、不會看的事。“看理想”的主要設定人群也是年輕人,梁文道說:“年輕人才是真正做文化的人最應該尊重的人,最應該看得起、最應該相信的人。今天這個社會太流行看不起年輕人。為什么有文藝青年這個名詞?是因為一個人只在他青年的時候才文藝,他一中年就不文藝了。只有年輕人還飽有對世界的好奇,他還相信大海彼岸有著一些什么東西,山的那一面大概還有些別的什么。他要去那段路是很困難的,但他花得起這個力氣,他花得起這個時間,他愿意看這樣的書。”
在梁文道的邀請下,華語樂壇最重要的音樂創作人之一張亞東出任“看理想”音樂總監,他將為每一檔節目制作或挑選主題音樂,并監督節目內容的配樂。此外,導演賈樟柯、音樂人李宗盛、作家張大春等都從不同角度給予建議。
現場有觀眾對于《開卷八分鐘》的停播表示傷心,梁文道勸慰他:“別難過,我都不難過,你難過什么。當然,我學佛,所有事情都是緣起,所有事情都有結束的那一天,人都要死,何況節目。做節目第一天開始,當然希望它長久做。它其實已經打破世界紀錄了。”
陳丹青:中國教育從不了解媒介 孔子魯迅活到今天一定上電視
不同于梁文道,陳丹青不斷地表示自己是被拖下水的,“我看這個很難為情,老不要臉的在那兒裝。我發現已經卷入一個我不太熟悉,又不太愿意介入的領域。等于一天到晚褲子都被人脫下來,褲襠里摸來摸去,我很不習慣這種狀況。”
但陳丹青同時也表示在鏡頭面前講畫或許有一些價值:“美術界長期以來,大家關心的就是怎么畫畫,一切的一切都是怎么畫畫。我出去轉一大圈,我覺得重要的不是畫畫,而是你怎么看”,而且“這不是一個繪畫的時代,這是一個影像的時代。媒介改變一切。工具不會死亡,只要有人在,就會有人畫,但它慢慢變成自己享受的手藝。”他同時透露,自己在節目中盡量選擇不太被看到的畫,或者試圖用另外一種方式解讀一幅畫的另外一面,大家說了又說的名畫,像《蒙娜麗莎》,節目中是絕對不會講的。
談到年輕人的話題時,陳丹青說從人性的層面說,他了解年輕人,因為他是個父親,現在也可以做爺爺了,自己也是從年輕過來,人性的東西都差不多。可是從趣味和想法的層面,絕對不敢說了解年輕人,他們喜歡聽什么歌,對什么畫有興趣,對什么書有興趣,真的越來越不了解。自己年紀越大越相信,對什么都不了解,越來越不了解。
現場有媒體問到學者該不該上電視的問題,陳丹青說學者上電視是個屁事,根本用不著評論。“中國電視時代來得太晚,改革開放八十年代才進入電視時代,歐洲、美國在六十年代就進入電視時代,政治家、商家都不用說了,還有藝術家,尤其是學院知識分子,在六七十年代就進入電視。”“有了這個視頻,所有的知識分子都會調整他跟知識的關系、他跟傳播的關系。我認為傳統知識分子早就應該這樣,魯迅活到今天肯定要上電視,孔子活到今天肯定也要上電視,孔子的游說就是為了上電視。中國最痛苦的就是講不清楚教育,教育是死教育,他們從來不了解媒介有多重要。我們都已經被媒介主宰了,我們還在問該不該怎么樣。”
馬世芳:大陸文藝青年對臺灣流行樂的熱情遠超臺灣同代人
作為臺灣著名音樂DJ,馬世芳這一次的節目以“聽說”為名,透過華語流行音樂講述中國臺灣歷史與青年文化演變。談起和整個創意團隊、制作團隊的緣分,他說:“很多事情最后兜兜轉轉,同一批人,趣味相投,最后就會聚在一塊。”
在現場,馬世芳以李宗盛為題做了一個粗糙的10分鐘“直播”講解。這與他以流行音樂為話題的初衷相關,“從臺北創作錄制的流行歌曲,大概在過去的三四十年里,至少影響了幾十億人次的聲音,這大概是臺灣這個小島有史以來滲透力輻射出去影響最大的文化輸出了??墒沁@么多年來,認認真真說這件事情的人好像不是那么多。好多故事要是再不說,大概遲早就要被忘記了。”而且他發現大陸的文藝青年對臺灣流行音樂如數家珍的熱情、投入和考究的精神遠遠超過臺灣的同代人,所以“作為臺灣人,我只能說這些歌是從我們這里出來的。好多故事我們自己來說,我會覺得好像比較對一點,趁這個機會,試試看。”
來源:鳳凰網文化 責任編輯:林燕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