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鳳蘭
隨著《速度與激情7》、《左耳》、《何以笙簫默》、《闖入者》、《念念》等影片在今年“五一”檔的熱映,商業片和文藝片一邊是火焰,一邊是海水的景象再次凸顯。在這場富于戲劇性的票房之爭中,國產片集體被《速度與激情7》“碾壓”,文藝片《闖入者》、《念念》又被幾部華語商業電影“碾壓”的現象,如同上演了一幕“大魚吃小魚,小魚吃蝦米,蝦米吃泥巴”的舞臺悲喜劇,而導演王小帥“致我的觀眾”的悲情告白又將這出戲推向了高潮。所幸的是,為了讓小眾觀眾還能在影院欣賞身邊的“美好”,北京MOMA萬國城百老匯電影中心將堅持排映張艾嘉的暖心之作《念念》和王小帥的“三線”往事《闖入者》。
如今的電影市場頗有點像球迷看球,底下觀眾的熱議甚至比臺上的演出更精彩。在龐大的觀眾及影評人中,幸災樂禍的有之,拍手稱快的有之,惱怒譴責的有之。在筆者看來,這一現象之所以引起關注和熱議,是因為很多有品質的電影在當下無法贏得市場,更得不到觀眾的認可和尊重,這令一些致力于將電影的思想性和藝術性作為至上追求的導演們想不通,他們不甘心被活躍在電影領域的“土豪”擊敗,更不愿國產電影的這片“紅海”被一幫靠“一錘子買賣”發家的投機者侵占,所以一而再再而三地拋出觀眾眼中的“高冷”之作,以表明他們對當下的觀眾和商業院線還抱有希望、存有信心。
但市場是無情的,小眾的文藝電影難以與更為大眾的商業電影抗衡。對此,有人直言:那些商業影院根本就不是藝術電影該去的地方;藝術電影要獲獎還要賺錢,哪能樣樣都想占?檢驗電影成功的標準不只是賺錢,沒賺到錢并不意味著失敗,等等。這些言論的潛臺詞是,藝術、賺錢只能選一樣,想要藝術就別想著賺錢,想賺錢就別想要藝術。
當前,國內的電影市場常常走極端,一些以商業為名頭的電影往往營銷大于內容、話題大于藝術,電影人拍一部電影甚至像記者一樣忙著找新聞“話題”,結果竟是:話題人物+吸粉演員+好檔期=圈錢。相對于這些“在商言商”的電影而言,一些以藝術為主導的電影又走入了另一個極端,成了拖沓、晦澀、矯情的代名詞,波瀾不驚的故事、緩慢低回的情節、無病呻吟的敘事往往考驗著觀眾的專注力和忍耐力,如果不“睡飽”來看,眼皮還真得打架不可。
這種兩極分化、平衡能力的缺失正是當下國內電影市場的短板??催^好電影的人都知道,一部優質的影片在具備商業元素的同時也一定是有藝術品質的,除了在題材創意、敘事結構、藝術表現力等外在形式上打動觀眾外,在電影內在的人文情懷、審美情趣和思想內核上總能讓觀眾產生共鳴和強大的心理驅動力。像華人導演李安拍攝的電影《喜宴》、《飲食男女》、《臥虎藏龍》、《少年派的奇幻漂流》等,既在藝術上獲得國際肯定,又在商業上獲取巨大成功。由此可見,電影的商業性和藝術性并非二元對立、冰炭不容。沒有商業支撐的藝術是沒有生命力的,但片面追求商業和娛樂也是曇花一現的。從本質上說,電影的藝術性和商業性是不可分割的整體,所謂的“商業”和“技術”,最終都是通過“藝術”來體現。
當前,國內電影界存在一個十分有趣的現象:由于商業和藝術在時下被人為地兩極分化,不少導演糾結于為自己的作品冠名和定性的問題。一方面,導演們竭力將自己的作品與藝術電影劃清界限,似乎藝術電影在時下已成為“票房毒藥”的代名詞;另一方面又怕人說他們的電影很商業,著力強調電影藝術的一面。如今,用心良苦的導演們終于為自己的電影找到了一個新的頭銜——嚴肅電影,以期與那些觀眾不買賬的藝術電影、沒有邏輯的商業電影和故事支離破碎的娛樂電影區別開來。
來源:中國文化報 責任編輯:林秋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