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臺商投資區教育文體旅游局主任科員 陳陽秋
泉州臺商投資區作為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起點城市、“東亞文化之都”—泉州的中心城市核心區域,承載著建設海西對臺交流合作先行先試實驗區、海西中部臺資聚集區和促進國家統一大業的歷史使命。如何落實科學發展觀,充分利用區域歷史人文資源優勢,將文化旅游產業做大做強,最終成為我區一個支柱產業,對于提升我區的城市競爭力,打造泉州未來新引擎和增長極,建設環灣城市新區具有極為重要的現實意義。
一、優勢與基礎
隨著社會文明的發展與進步,文化旅游產業已經成為當今世界發展最快和勢頭最強的產業之一。2013年8月26日,泉州順利當選為中國首個“東亞文化之都”,2015年國家“一路一帶”戰略明確提出泉州是“海上絲綢之路”的重要起點城市,隨著“文都”、“海絲”品牌的持續發酵,泉州將創造傳統與現代融合、經濟與文化協調的新型發展模式,增強文化自信,重塑現代城市精神,更好地講述“泉州品牌”、“泉州故事”、“泉州價值”。
泉州臺商區建區不足五年,但歷史文化悠久,鄉土風情濃厚,具有豐富的文化資源,是古代“海上絲綢之路”的一顆明珠,是閩南文化生態保護區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
一是獨具魅力的回族文化。百崎回族鄉作為全省唯一回族聚居的少數民族鄉,在其長期的繁衍發展和歷史變遷中,承載了阿拉伯穆斯林后裔“敢為人先”的民族特性,歷經慷慨悲壯的歷史變遷,積淀了豐富多彩的民族文化,延續了特色鮮明的生活習俗,保持了特殊的民俗文化,形成了獨特濃郁的民族風情。
二是底蘊豐厚的海交文化。宋元以來,秀涂港就是“海上絲綢之路”的起點與必經之地,洋人入港貿易,鄉人出海謀生,《元史》及《馬可˙波羅游記》記載,元代意大利人馬可˙波羅護送蒙古公主闊真真從秀涂港啟程前往波斯。境內現尚存有英駐秀涂商務辦事處,望遠樓,秀涂、后港兩古街,昭示著昔日海港交通盛景。
三是水天一色的洛陽古橋文化。洛陽古橋是我國宋代第一座梁式海港石橋,素有海內第一橋之稱,至今仍保存石亭、石塔、祠廟、石將軍和26方歷代碑刻,南有蔡公祠,北有昭惠廟,江水悠悠,石龍橫臥,紅林遍野,白鷺飛翔,共同構成了一幅天人合一、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生態文化畫卷。
四是神韻飛揚的雕藝文化。張坂雕刻藝術歷史悠久,源遠流長,尤其是張坂木雕,以精致古雅的設計和精湛絕倫的工藝創造出一批批意境悠遠的藝術精品,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藝術的一朵奇葩,涌現出黃泉福、孫文宏、倪世杰、孫文勇等一批工藝美術大師,目前已形成宗教佛像、紅木家具、園林建筑、室內裝飾、旅游工藝等五大系列200多個品種。上塘雕藝街作為臺商投資區重點打造的文創產業特色項目之一,是全市首個專業且具規模的雕藝市場,也是全省首家佛像、宗教用品集散市場,臺商區雕藝館是泉州市乃至福建省為數不多的區域雕藝作品展示中心。目前,我區正規劃建設雕藝產業園,打造全國主要佛像、宗教用品生產銷售基地。挖掘和整理張坂雕藝文化,對于提升我區文化品位,促進地方經濟發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建區以來,區黨工委、管委會緊緊抓住泉州當選“東亞文化之都”及作為“海上絲綢之路”起點城市的歷史機遇,依托新區文化遺存豐富、文化底蘊深厚的優勢,積極發展文化旅游產業,使相當一部分資源優勢轉化為產業優勢,對我區經濟的貢獻率和社會發展的促進作用日益顯現。
一是文化旅游資源開發朝著綜合化、多樣化、精品化方向發展。初步奠定了以百崎回族、洛陽古橋、東園海交、張坂雕藝為主,文化氛圍濃郁、具有閩南文化特色的旅游景區基礎。以擴大文化交流為載體,舉辦了臺商區文化周、雕藝技能大賽、海峽兩岸和諧文化節等多項活動,彰顯了新區的文化魅力。
二是基礎建設日趨完善。近年來,我區加快了城市基礎設施建設速度,投入大量資金進行了上塘雕藝街、亞洲藝術公園、華光文博園、洛陽古橋、昭惠廟等風景區的景觀改造,保護、修復了一批有較大文化旅游價值的設施和文物,為文化旅游產業的發展創造了條件。
三是文化旅游產業體系不斷完善,綜合實力顯著提高。2014年,全區旅游接待量達到65.8萬人次,文化旅游及相關產業實現增加值5.75 億元,占全區GDP的2.9%。
四是旅游體制創新有所進展,社會多元化投資的格局已有良好開端。
二、問題與原因
建區以來,全區經濟社會發展迅速,文體旅游事業雖取得了一定進展。但全區的文體旅游事業缺乏宏觀規劃和科學指導,公共文化體育服務體系和基礎設施不夠完善,文化的法治環境還有待改善,文化競爭力不強,發展合力尚未形成,產業融合度不足,全區文化的創造潛力有待進一步發揮。主要有以下幾方面:
(一)文化品牌提煉與營銷不足。盡管我區有十分優越和豐富的文化遺存,但在挖掘整理、宣傳推介文化品牌,與鄰近兄弟縣區仍有一定差距,沒有形成自己核心的文化品牌,缺乏一個足夠吸引國內外的城市名片。
(二)文化與旅游結合度不高。文化是上層建筑,旅游是經濟基礎,但在推動兩者結合力度不夠,沒有特色、鮮明的文化創意,找不準文化與旅游的結合點,沒有真正讓地下的文物走出來,書本的典故動起來,古老的東西活起來。
(三)文化產品寥寥無幾。盡管全區有17項非遺文化項目,26名省市非遺文化代表性傳承人,但重保護少開發,文藝作品創作不多,精品有限,傳世作品更是鳳毛麟角,缺乏具有時代精神,讓專家叫好,受群眾歡迎的作品。
(四)文化公共服務體系不夠完善。目前,全區尚未建設文化“三館一中心”(文化館、博物館和公共圖書館,文化服務中心),除洛陽鎮建有達標的文化站,其余三鄉鎮均無獨立配套的公共文化站。“食、住、行、游、購、娛”旅游六要素發展不平衡,全區僅有1家三星級飯店,休閑度假和夜間娛樂項目乏善可陳,難以形成市場規模。
(五)文化產業發展模式單一。豐富的人文、自然資源優勢還沒有轉化為產業優勢,區內文化產業主要集中在雕藝行業,只見樹木不見森林,文化企業大都規模小,科技含量低,競爭力不強,管理粗放,市場份額小,產業鏈條短,對經濟的貢獻率較低,與全面建設的生態型濱水新城區的目標不相適應。
(六)缺乏文化旅游產業的高端人才。城市實力的競爭,根本上是人才的競爭。沒有人才,特別是缺乏既懂文化又懂經濟、既懂開發又懂市場、既懂產業又懂法律的復合型、創新性人才,缺乏策劃、經營文體旅游產業的領軍人物,我們的文體旅游產業就不能得到科學的開發,就難以充分發掘潛在效益,也就無法實現真正意義上的產業化。比如,盡管擁有一批雕藝大家,但是市場效益、產業發展不能與鄰近的莆田仙游區相比。
面對存在的問題和不足,必須全面認識文化旅游產業在新區經濟發展中的地位,給予足夠的重視,采取有效的作為,把軟指標變成硬指標,大力加強我區文化旅游基礎建設,立足區域資源優勢,發揮人才作用,注重項目創新創意,搭建產業發展平臺,提供綜合政策保障,每年解決幾個問題,做幾件事情,實實在在推動我區文化旅游事業的健康、持續、全面發展。
三、思考與建議
(一)樹立自信,科學謀劃全區文化旅游產業發展。我們要用科學發展的觀念統籌謀劃發展全局,充分認識文化旅游產業在新區經濟社會發展中的地位。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歷史是城市的靈魂,要像愛惜自己的生命一樣保護好城市歷史文化遺產,要本著對歷史負責,對人民負責的精神,傳承歷史命脈,處理好城市改造開發和歷史文化遺產保護利用的關系,切實做到在保護中發展,在發展中保護”。從我區的情況看,一是已經具備了做大做強文化旅游產業的基礎和氛圍、資源和隊伍,有了做成支柱產業的基本條件;二是文化旅游產業地位、經濟作用逐步增強,對我區經濟的貢獻率和社會發展的促進作用日益顯現,展現了良好的發展前途;三是做大做強文化旅游產業可以帶動相關產業的發展,對增加就業,促進穩定,拉動內需有著很好的作用;四是做大做強文化旅游產業既能夠繼承傳統文化、發展現代文化,又可以豐富群眾的精神文化生活。五是做大做強文化旅游產業既符合黨的十八大確立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的戰略目標,又符合市委、市政府對新區發展的要求,也符合新區功能定位的需要。因此,大力發展文化旅游產業既有現實的推動經濟發展的作用,更有提升城市競爭力的戰略需要,對實現新區科學發展具有長遠的意義。
(二)發揮優勢,突出鄉土文化特色。一座城市必須有自己鮮明的文化個性,才能在大眾心目中形成一份獨特的文化記憶,喚起對這座城市的文化認同。當前,全國各地紛紛打出文化牌,從歷史、人文、地理的角度挖掘自己的文化優勢,依托當地的歷史沿革、風土人情、自然條件借勢登高、借船出海。一時間,名人文化、名山文化、名水文化、名事文化風聲水起,可以說各地都是千方百計、絞盡腦汁,爭先恐后、各顯其能。例如:山東在齊魯文化的大背景和“好客山東”的文化旅游品牌統領下,精心打造以曲阜為中心的孔子文化,以泰安為重點的泰山文化,以濟寧為區域的水滸文化,地域文化呈現多姿多彩的特色,品牌創建先人一步、高人一籌。我省武夷山以閩越文化、茶文化、朱子文化為中心,精心打造《印象大紅袍》等全國知名的、充滿地方民族特色的文化產業和品牌項目,在民族文化實景演出和文化旅游結合方面走在全國前列。泉州也以閩南文化為主線,精心打造“東亞文化之都”,“海上絲綢之路”起點城市,給泉州文化產業和經濟社會的發展注入了新鮮血液與強勁動力。這些文化品牌,已經成為帶動地方經濟社會發展和文化旅游產業最亮麗的名片。作為泉州中心城市的重要組成部分,洛陽古橋、東園海交、張坂雕藝、百崎回鄉文化正是我區獨具特色的文化底蘊,為今天的新區文化旅游產業的發展,提供了取之不盡的資源。要讓文化旅游產業“活起來”,就要樹立“一分資源、兩分策劃、三分打造、四分促銷”的新理念,整合文化旅游品牌,統一工作思路,制定切實可行的宣傳方案,利用各種平臺宣傳和推介新區的文化旅游資源。要從大處著眼,小處著手,重點抓好四環節:一是制定文化旅游產業發展規劃。要立足全市、全省乃至全國的文化發展格局,結合閩南文化生態保護區發展規劃,統籌考慮新區文化旅游產業發展的定位和戰略謀劃。在制定產業發展規劃時,要放寬眼界,高起點站位,高標準謀劃,分階段實施,制定一個突破傳統文化旅游產業意義的大規劃,要堅定不移地走特色化、集群化、品牌化道路,做到三者相輔相成,協調推進,統籌把握。二是撰寫一句高水準廣告詞。加強宣傳促銷,首要解決核心品牌旅游形象和廣告詞的統一問題,大家圍繞一個中心、一個聲音來宣傳,避免各唱各的調,無法形成合力。要通過面向全國廣泛征集,撰寫凝煉宣傳我區文化旅游特色的廣告詞,做到符合新區的鄉土特色,有創意和吸引力,語言精煉,瑯瑯上口,內涵豐富,富有詩意,形成我區文化旅游宣傳的獨特文化符號,集中宣傳火力塑造品牌。三是制定一部高質量的宣傳片。著眼宣傳資料的高檔次,精心拍攝一部高品質的旅游宣傳片,并衍生配套畫冊、宣傳折頁等,充分反映我區獨特的自然風光和民族文化,在旅游旺季集中火力,利用電視、互聯網、報紙等主流媒體和重點客源市場反復宣傳,增強對游客的吸引力。四是舉辦一系列豐富多彩的文化活動。如開展“記住鄉愁,鄉土歷史名人、景點錄”,“十大風味小吃” 評選活動。通過內容豐富、形式多樣的公眾參與活動,使國內外鄉賢、游客更廣泛和多層次參與了解新區的文化歷史,激發公眾的文化自信,要創新辦會思路,堅持市場運作,增強招商功能,繼續辦好雕藝技能大賽、兩岸和諧文化節,豐富本土傳統民俗活動,力爭在規模化、市場化、影響力上有大的突破,擴大洛陽古橋、東園海交、張坂雕藝、百崎回族文化的市場知名度,通過有創意的宣傳策劃,引起轟動效果,激發“疊加效應”,整體提高新區文化旅游的知名度。
(三)立足保護,創作時代文藝精品。文化遺產是歷史的見證、人文的見證、智慧的見證,在很大程度上代表著一個國家或一個民族的文化軟實力。從客觀上講,新區成立不足五年,發展歷程相對較短;但辯證的看,臺商區自古就是一方充滿靈氣的寶地,歷史淵源悠久、文化底蘊深厚,在長期的發展和變遷中留下了不少名勝古跡和文化元素。一是嚴格執行《福建省海上絲綢之路.泉州史跡文化遺產保護管理辦法》,樹立良好的文化保護意識。要注重對歷史文化遺產、城市傳統風貌、地方特色和人文景觀的保護,對文物古跡、園林名勝、遺跡遺址以及展示歷史文化名城的各類著名標志進行整合,做到建設與保護相統一、開發與利用相統一,讓歷史與現實、傳統與現代有機結合,提高人們的保護意識,保護好新區的歷史風貌。二是要加大文化遺產保護力度。積極投入資金,組織力量加強對新區鄉土文化的研究,全面深入地調查和研究鄉土文化資源,做好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整理申報工作,對瀕臨消亡的文化遺產實施保護性搶救,促進張坂木雕、泉州漆線雕、南音、民俗及民間故事等文化遺產的傳承與發展。要充分挖掘現有的 17 個省、市、區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項目、43 處野外文物以及26位省級、市級項目代表性傳承人的文化內涵和人文優勢,加快推進包裝開發,培育新的文化旅游結合點。積極開展普查調研,了解和掌握我區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源的種類、數量、分布狀況、生存環境、保護現狀及存在問題,并運用影像、錄音等現代科技手段,將一些瀕臨消失的非物質遺產及時保存下來,為后人留存豐富的文化資源。要進一步深入宣傳《文物保護法》,加強洛陽古橋控規宣傳、望遠樓的修繕工作、百崎接官亭的環境整治,開展張坂鎮閩南文化生態保護區整體性保護重點區域建設工作,結合中國文化遺產日、中國博物館日等紀念日廣泛開展宣傳展示活動,促進文化遺產的傳播和弘揚,完善文物保護體系,建立文物數據庫。要充分利用現有條件,不斷增加旅游服務內容,提高收益,努力實現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的最佳結合。三是樹立精品意識,多出精品力作,要在總結我區文化作品生產經驗的基礎上,采取有力措施,從實際出發,突出重點,找準特色優勢,確定主攻方向,集中力量抓突破,力爭做一件、成一件、精一件,切實承擔起建設先進文化、傳播科學理論的神圣職責。要堅持業余與專業并重、舞臺類與非舞臺類并重的原則,進一步提高精品創作的策劃組織和管理服務能力,鼓勵、支持文藝工作者從建區大干苦干實干的創業精神和豐富多彩的生活中汲取營養和靈感,不斷推出具有時代精神的精品,努力彰顯新區文化特色。
(四)尋求突破,推動文化產業創新。文化產業是朝陽產業,低碳產業,符合新常態經濟需求,要理直氣壯宣傳推介我區的文化優勢,全面加快文化產業的發展步伐,積極培育新的經濟增長極。一是主動介入,服務全局。我區鄉土文化特色已初步確立,但缺少龍頭帶動,缺少重大項目支撐,成不了真正的支柱。黨的十八大指出,在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要推動文化產業成為國民經濟的支柱性產業,把發展文化產業作為國家戰略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市委明確提出,要把文化產業建成全市經濟發展的支柱性產業。我們要充分用足用活政策,堅持以項目建設為抓手,牢固樹立抓文化也是抓發展,抓發展必須抓產業、抓產業重在抓項目的工作理念,像重視抓工業那樣重視抓文化,像抓工業項目一樣抓文化產業項目,努力把文化產業培育成經濟社會發展新的增長極。要針對本地實際,圍繞泉州“東亞文化之都”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先行區建設,抓緊謀劃具有重大影響的重點文化創意產業項目,按照建設在全市、全省具有重大示范效應和產業拉動作用的重點文化產業項目和大型文化創意產業園區的標準,積極爭取國家、省、市的政策財力支持,發揮區級文化產業旅游專項資金作用,加強指導、服務、扶持和招商引資工作,全力推動世博未來城、亞洲藝術公園閩南文化展示區的規劃建設,加快建設世茂月亮灣、臺商區雕藝產業園的開發建設,進而帶動關聯產業的發展,以文化園區的集聚力提升文化產業競爭力。二是積極嘗試,尋求突破。文化旅游產業是一個新興領域,我們要立足全區文化旅游資源,敢想,敢干,敢為人先,敢于突破,認真謀劃四條古街建設,在“東亞文化之都”建設中唱響自己的品牌。著力百崎回鄉特色,突出“鄭和二下百崎”的文化典故,重建古航標,整合古渡口、郭氏家廟、郭氏古墓、接官亭等資源,精心打造從接官亭到星湖灣的伊斯蘭風情街,要立足東園豐富的海交文化底蘊(望遠樓、英商務辦事館、秀江報關行、秀涂、后港古街、宗祠古厝),設計建設秀涂、后港海交文化功能區,要挖掘洛陽古橋文化優勢,重建三里古街和洛陽“八景”,利用張坂鎮政府舊址,參照“廈門牛莊”“泉州領秀天地”成功經驗,拆危留舊,修舊如舊,建設TZB人民公社文化創園,加快玉山美食街開放經營,全力提升上塘雕藝街夜景配套與古建修飾,呈現千年雕藝的古典氣息和人文情懷,為新區文化旅游增姿添色。三是扶持培育,龍頭帶動。文化企業是文化產業發展的基礎,決定著文化產業發展的整體水平。加快文化產業發展,必須把做大做優做強文化企業作為一項緊迫的任務,傾力打造一批有實力、有活力、有競爭力的文化企業,推動更多優勢文化企業脫穎而出。要加大文化產業戰略投資者引進力度,采取兼并、聯合、重組等方式,以九龍工藝、西豐佛藝、圣豐造像公司等為龍頭,培育一批有影響力的文化企業,催生一批生產標準化、產業規范化、經營集約化的現代文化企業,要出臺和完善扶持政策,通過優惠政策支持、寬松發展環境、引進合作伙伴等形式,支持和培育一批鄉土文化產業、娛樂休閑產業等中小文化企業做專、做精、做特、做新,積極為文化企業發展營造寬松環境,放寬社會資本的文化市場準入,完善金融支持民營文化企業發展的辦法,全面激活民間文化產業的潛能,不斷積累實力,擴大規模,做大做強。
(五)集中力量,大力發展公共文化事業。要把文化當作事業來做,讓群眾成為優秀文化成果的受益者。一是加強思想道德建設。要加快培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全面加強社會公德、職業道德、家庭美德和個人品德教育,用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創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鼓舞斗志,用“中國夢”引領風尚。要大力營造積極健康的思想輿論環境,在宣傳導向上要關注弱勢群體,積極做好就業、就學、就醫、社會保障等與群眾切身利益密切相關的熱點問題引導,大力宣傳區黨工委、管委會在解決民生問題上所做的努力和取得的成效。要大興全民學習之風,積極組織開展“全民讀書月”活動,與區郵政局聯合開展全民閱讀圖書角活動,建設惠南企業文化角,引導廣大群眾樹立人人讀書、終身學習的理念,爭當愛讀書、讀好書、會讀書的學習型公民。要深入開展文明單位、“三下鄉”等各種群眾性精神文明創建活動,發揮文化的社會功能,進一步提升城鄉文明程度和全民道德素質。二是高度重視和加強公共文化設施建設。要抓住國家大力支持文化建設的有利機遇,發揮政策杠桿作用,充分引進社會資金,推進三館一中心等建設,要加強基層公共文化設施建設,以泉州市申報創建“全國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示范區”為契機,推進張坂、東園、百崎三個鄉鎮文化站達標建設工作,試點惠南文化角建設,提升洛陽文化站創先工作,建立健全四鄉鎮一園區文體服務中心運行機制,結合村級換屆,夯實整合村級協管員隊伍,使文化建設與集鎮建設同步推進、共同提高。三是要大力推進文化惠民。按照公益性、基本性、均等性、便利性的要求,以鄉鎮文化站、農家書屋、文化共享和全民健身四大項目為抓手,充分發揮公益性文化單位在公共文化服務中的骨干作用,利用各種有效的形式,搭建公益性文化服務平臺,精心組織開展“文藝進社區”、“三下鄉”、數字電影進農村、社區等豐富多彩、健康向上的公益性文化活動。四是要全面開展廣電雙向網絡建設,做好區機關智能廣播系統與培訓工作,緊扣主題,推動區電視臺在欄目創新、形式創新和內容創新上大膽探索,提高節目質量,使節目更貼近群眾、貼近生活,利用現代傳播手段實現文化信息資源的共建共享。
(六)政策保障,充分發揮人才作用。人才是事業發展的保障,有一支“政治強、業務精、作風正”的文化隊伍是繁榮和發展文化旅游產業的關鍵所在。一是要鞏固發展本土文化社團。要學習貫徹習總書記在全國文藝工作座談會上的重要講話精神,積極支持惠南文化研究會、區南音協會、攝影協會、書法協會、洛陽詩社深入基層,深入我區改革和發展的生動實踐,增加生活積淀,激發藝術靈感;要采取多種形式,包括舉辦培訓班、講習班、研討班,邀請知名藝術家、作家講課,幫助他們更新知識,更新觀念,提高藝術修養和藝術水平,努力追求德藝雙馨,努力打造一支扎根基層、服務群眾、專兼結合的基層隊伍。二是要加快文化人才的培養和引進。要制訂出臺特殊政策和辦法,有計劃地培育和引進臺商區文化旅游產業需要的專業人才,尤其是營銷、創意和高級管理人才,妥善解決編制和薪酬,并為他們創造良好的工作環境。三是搭建智力平臺,發揮專家作用。泉州境內擁有華僑大學、泉州師院、黎明大學等大學,可考慮成立文化旅游產業專家咨詢委員會,根據國內外的消費需求變化情況,結合新區實際,探討研究文化旅游產業的發展方向,提出具體的工作思路和創意建議,為我區的文化旅游產業發展,建言獻策,提供智力服務。
總之,文化是凝聚人心的紐帶,是社會發展的動力,是文明進步的標志,是民生幸福的要義。我們要以高度的文化自覺、文化自信和文化自強,拓展先人開辟的“海上絲綢之路”,當好“東亞文化之都”的馬前卒、排頭兵和先鋒軍,推進新區文化旅游產業科學發展、跨越發展。
來源:泉州文化產業網 責任編輯:林秋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