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貫徹創新驅動戰略,探索產業升級路徑’需要大力提倡開放式創新,提升企業國際競爭力。”7月8日,在2015中國平潭●企業家科學家創新論壇上,第十屆全國政協副主席、原國務委員、國務院原秘書長、中國企業聯合會、中國企業家協會會長王忠禹表示。
黨的十八大提出要“推動對內對外開放相互促進、引進來和走出去更好結合,加快培育參與和引領國際經濟合作競爭新優勢”,王忠禹表示,這是中央適應經濟全球化新形勢做出的新部署,指明了當前我國企業創新發展的新方向。
王忠禹認為,我國企業要提升國際競爭力、實現創新發展,大致方向與路徑可以分為三個方面:
首先,企業要樹立起開放創新理念,順應經濟全球化新變化。開放創新適應了21世紀全球一體化、開放、融合、共享的發展潮流,許多跨國企業創新發展的一條重要成功經驗,就是構建起面向全球的創新網絡。近年來,隨著我國產業升級和技術水平的提升,在高端領域實現創新已經不能再全靠引進技術,必須轉向自主創新。但自主創新也不等于企業獨自創新,而是要將創新視野放寬到“內外部、上下游、國內外”。在創新過程中,不排除引進先進技術,以解決關鍵環節的“卡脖子”因素,但著力點和重點是在技術路線圖、創新路線圖的指引下,培育自己的核心技術能力,把握技術發展的主導權。
其次,要做好高水平引進來與主動走出去有機結合,占據價值鏈高端。經過艱苦努力,我國企業的創新能力和技術水平邁出了重要步伐,綜合實力大幅提高。過去資本技術密集型產品和高端裝備基本上依賴進口,如今不僅實現了部分替代進口,而且正在越來越多的輸出國外。比如,我國高鐵在引進國外技術的基礎上,成功研制出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新一代動車組,并依托國內巨大市場開展了大規模商業化運營實踐,積累了成功經驗。
最后,要抓住新一輪對外開放機遇,尋求海外創新機會。當前,我國新一輪高水平對外開放正在加快推進。實施“一帶一路”戰略,組建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金磚國家開發銀行,設立上海、廣東、天津、福建自貿區等,是我國構建全方位對外開放新格局的重要內容,將為我國企業提供更大的海外發展空間和創新機會。廣大企業要從過去主要按照他人制定的游戲規則參與國際競爭,轉變為主動參與并引領國際規則的制定,學會掌控國際競爭的主導權、定價權和資源配置權,學會如何在境外需找創新機會,開展創新活動,提升中國企業的國際創新能力。
來源: 責任編輯:楊英1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