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8日,中國平潭•企業家科學家創新論壇在平潭舉辦,教育部科技發展中心副主任李健聰應邀在校企合作分論壇上發言,通過具體數據詳盡分析了當前我國高校科研水平及成果轉化情況,介紹了產學研合作公益性計劃實施情況,并從如何更好推動高校和科研院所、科技成果轉化的角度想要提出了建議。
李健聰首先表示,黨的十八大提出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把科技創新作為提高社會生產力和綜合國力的戰略部署、戰略支撐,這是我們黨總攬國際大勢,著眼發展全局做出的重大戰略部署。實施創新驅動要加強自主創新,加快建立協同高校的國家創新體系,推動經濟與科技深度融合,要致力于打破科技成果轉化不暢,科研人員動力不足的障礙,激發全社會創新的積極性與主動性。真正使企業成為創新主體,讓創新成果變成實實在在的產業活動。
高校不僅是培養人才、傳播知識的殿堂,也是進行科研與技術開發的重要基地,是原始性創新成果的重要源頭和實現技術成果轉移的生力軍。據統計,我國目前高校共有研發人員82.6萬人,2013年高??萍伎偨涃M達到1170億元,共獲得專利授權12萬多項;目前正在運行382個國家重點實驗室中,有137個依托高校建立;依托高校建設國家實驗室是教育部重點實驗室,包括省級貢獻608個,分布在全國260多所高校,涵蓋了自然科學和工程技術領域全部重點學科。此外,高校還創辦了數千家科技企業,控股了30多家上市公司,參股了100多家上市公司,資產總額4500億元。
在成果轉化方面,從2009年開始,經教育部批準,教育部科技發展中心開始實施高校與地方大型產學研合作公益性計劃。到目前為止,這個計劃已舉辦12次大型成果項目人才對接活動,組織了全國1200多位專家教授赴地方開展產學研合作。參加對接的企業界代表達到1800人,累計達成合作意向450項。
李健聰介紹,這個計劃的特點是按需定制,“我們在與合作的地方人民政府簽約后,一般由地方主管部門先行摸清當地企業的技術需求,我們再將需求發給相關大學、科技部門,組織大學相關系科的教師和科研人員參與具體合作項目。”這樣的合作模式針對性、適用性比較強,開展合作的效率比較高,受到地方政府、企業和高校教師的普遍歡迎,呈現出越來越強的生命力。
“我們在這個計劃實施過程當中,不斷總結經驗,改革創新。”李健聰介紹說,2013年首次設立了地方協調員,從高校選派教師赴地方掛職,專門從事產學研工作。2014年與政府專門設立創新專項,引導高校老師與科研生產一線緊密結合,支持了一批高校重大項目在地方落地。今年明確提出將這個計劃升級為2.0版,努力增強項目實施的時效性,推動高校與地方的產學研合作,從科技項目合作轉向全面的科技合作和人才服務,建立高校與地方產學研合作的可持續發展機制。前不久在教育部研究生教育司的支持下,他們首次組建計劃博士工作團,從高校選派百名在讀博士生赴計劃實施地工作一個月,開展科技服務。專家教授和企業之間進行橫向聯系,互相建立長期合作關系。此外,記者了解到,他們正在積極謀劃在十三五期間實施高校國際創新合作的“海橋計劃”。該計劃將借助高校雄厚的科技創新資源和豐富國際交往渠道,從全球視野謀劃和推動國際現金產業技術創新合作與轉移轉化。通過三到五年的努力,建設高校國際科技合作創新合作網絡,吸引一批國外項目在國內實現產業化。
最后,李健聰從如何更好推動高校和科研院所、科技成果轉化的角度提出了兩點建議。
第一點建議是加快立法,并加強國家層面的政策協調,推進綜合改革,從根本上解決科技與經濟面臨的迫切問題??萍汲晒D化受到多領域體制機制的制約和束縛,需要國家推進科技知識產權、財政、投資、國有資產管理、稅收、人才、產業、金融、政府采購等政策協同,為科技成果轉化創造良好環境,才能卓有成效推動工作。為加快政策協同,他建議在全國人大常委會通過促進可以成果轉化法修正案之后,由國務院授權設立專門機構,統一協調各部門、各領域與科技成果轉化相關的體制改革和政策制定工作,改變政出多門、各自為政的狀況,推進綜合改革,形成政策合力,共同促進科技成果轉化過程。
第二個建議則是國家應重點扶持一批科技成果轉化機構的發展。當前整個科技行業存在著較為嚴重的“重科研投入,輕成果轉化”現象。許多高校的科技成果轉化部門,普遍存在著業務預算逐年削減,工作經費嚴重不足的窘況。他建議在推進國家科技計劃管理體制改革,組建專業機構方面,改變純粹與行業領域設置專業機構的思維,組建一批社會建制科技成果轉化機構。
來源: 責任編輯:楊英1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