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簡要分析在村內建立示范建筑和在區域內創建示范村的做法,提倡以示范點的形式激活人心,改變人們觀念,從而帶動整個村落乃至更廣闊區域的傳統文化遺產保護,重新激發鄉村活力。
文化遺產保護首要問題在于觀念
對于傳統村落在我國社會和經濟發展中所起的作用,中央政府高層早有認識。如前住建部副部長仇保興在《深刻認識傳統村落的功能》中指出:“作為一個擁有悠久農耕文明史的國家,中國廣袤的國土上遍布著眾多形態各異、風情各具、歷史悠久的傳統村落。傳統村落是在長期的農耕文明傳承過程中逐步形成的,凝結著歷史的記憶,反映著文明的進步。傳統村落不僅具有歷史文化傳承等方面的功能,而且對于推進農業現代化進程、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等具有重要價值。”
然而,與中央政府的積極推進形成強烈反差的是大多數基層政府和社會民眾對遺產保護的疏離、冷漠甚至抵觸。
和幾十年前的歐洲一樣,我國現在正經歷著快速城鎮化與工業化,以及與之相伴隨的農村空心化。和當年的歐洲不同的是,我國很多農民過的是候鳥式生活——平時在城里打工,春節回鄉過年;年輕時在城里打工,中老年后返鄉務農。這種候鳥式生活,在一定程度上延緩了我國農村的衰敗速度,但也給鄉村遺產保護帶來了困難。
在城里打工掙錢的農民,將擁有城里那樣的樓房視為人生最高理想。而實現夢想的前提,就是把老房子拆除,因為我國嚴格實行著基本農田保護和一戶一宅的政策。于是,我們就在全國各地的農村見到了那些“丑陋的火柴盒”。這是文化遺產在不同社會的不同命運,因此這首先是觀念問題,而不是經濟問題。
各村要有示范建筑
首先看公共建筑,如大會堂、民俗博物館、村民中心等。此類建筑能聚攏人心,激發地方文化自豪感,讓村落重新找回集體凝聚力。很多所謂空心化的村落,并非真正的空心化,而是有相當數量的老人、小孩和婦女依舊生活其中。筆者認為導致這些村莊空心化的首要原因不是人的離開,而是公共生活的缺席。
創造一些專門的空間,讓不同的群體有公共活動的地方,一方面幫助村莊恢復活力,另一方面也為城市志愿者的到來提供場所。中央美術學院的傅祎教授為西藏昌都地區然烏鎮來古村設計過一個冰川公益客棧。這個客棧為背包客服務,同時有一個特殊功能就是出售蟲草,其收益用于資助當地的一所希望小學。因為其公益性質,這個客棧特別受背包客們青睞。
各地要有示范村
筆者建議每個省選擇若干個傳統村落,由政府籌集啟動資金,推進村落保護與發展工程。這些工程包括硬件和軟件兩方面。硬件方面,在做好保護發展規劃的基礎上,利用兩年時間完成道路、上下水、電氣等基礎設施和河道、巷路、綠化等景觀工程。軟件方面,由政府募集資金或擔保貸款,注資到村委會或合作社,購買或長期租用村內閑置的舊房、農田和山林,進行有計劃的規模種植和改造經營,盤活并壯大資產,使村集體擁有較強大的經濟實力,并在此基礎上,制定適用于本村的社保福利政策,實現全村共同富裕。
村落保護要有守有攻
傳統村落是不同于物質文化遺產,也不同于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另一類遺產”。對待這“另一類遺產”,要有不同于前兩類遺產的保護策略。村落保護如同一支足球隊的共同協作:劃定保護區、制定保護措施是后衛,遏制住破壞勢頭;改善基礎設施和完善景觀面貌是中場,為發展做準備;幾個好的改造案例是前鋒,只靠防守終究要輸球,前鋒進球才能最終贏得比賽。(羅德胤/文,系清華大學建筑學院副教授)
來源:中國文化報 責任編輯:徐毓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