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頁 > 政策解讀 > 內容

比較中的《資本論》更具真理力量

http://www.vixenlinks.com 【泉州文化產業網】 時間:2015-07-28

  原標題:比較中的《資本論》更具真理力量

  法國經濟學家托馬斯·皮凱蒂的《21世紀資本論》出版后,在國際上引起轟動,我國學術界對其也高度關注,皮凱蒂被邀請來訪,相關介紹和研討文章大批涌現。受國際上一些評論的影響,也因皮凱蒂聲稱《21世紀資本論》是向馬克思致敬,我國有觀點認為《21世紀資本論》“輔佐了馬克思主義理論”,還有觀點認為馬克思的《資本論》研究了原始積累時期的資本主義,《21世紀資本論》則研究了全球化條件下處于國際壟斷階段的資本主義,“《21世紀資本論》是《資本論》的續篇”。應該說,這些觀點都是不正確的,因為它們混淆了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與資產階級經濟學的界限。

  《21世紀資本論》的出版,適應了自2008年金融危機發生后,西方社會普遍關注不平等問題、急切尋找“治病良藥”的現實需要。皮凱蒂擺脫自19世紀70年代以來西方經濟學盲目追求數學模型,追求純理論、高度理想化推測的做法,將歷史學、社會學、政治學和經濟學的研究方法結合起來,通過對300年來歐美主要國家的經濟數據進行細致梳理和分析,描繪了資本主義不平等的演化過程,揭示了貧富差距持續擴大是資本主義的基本規律,并提出了抑制不平等的方案。《21世紀資本論》用數據和事實說明:“經濟增長的大潮”不會“使所有船只揚帆遠航”,貧富差距不會隨著經濟發展自動收窄;自由市場不會帶來經濟民主,市場機制與民主自由之間并無正相關的關系;西方發達國家不是擁有平等的“機遇之地”,當代資本主義已經進入“拼爹時代”。這些都摧毀了新自由主義經濟學一些錯誤信條,為我們正確認識當代資本主義、正確認識市場經濟提供了積極資源。但是,不能因為《21世紀資本論》的這些亮點,就將它與《資本論》、與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混淆起來。

  從理論立場看。以《資本論》為代表的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站在無產階級的立場上,深刻揭示了資本主義制度的內在矛盾,說明了資本主義制度的運動規律,科學論證了社會主義必然代替資本主義的歷史趨勢。而從皮凱蒂的理論立場來看,盡管他聲稱自己“沒有意識形態”,但他不反對資本主義, “一向對‘反資本主義’那些傳統而粗糙的論調免疫”,他“沒有興趣去譴責不平等和資本主義本身——特別是,只要是合乎情理的,社會不平等本身不是一個問題”。他重視維護資本主義民主,希望資本主義和市場成為民主的奴隸,而不是相反;他擔心極度的不平等會威脅資本主義民主制度,因為財富分配的極端不公,必然會帶來政治影響力和知識信息產出的極端不平等,從而使“民主體制很難運行”。他要用自己的研究來“馴服資本主義”,把不平等控制在“合乎情理”、社會能夠容忍的范圍內。所以,無論皮凱蒂被歸入哪個經濟學流派,他的理論立場清楚地表明他是資產階級的經濟學家。他在《21世紀資本論》中呈現的“愿意要現代社會的生存條件,但是不要由這些條件必然產生的斗爭和危險”,維護資本主義制度,卻要消除制度性弊病的想法,正是馬克思、恩格斯在《共產黨宣言》中明確批判過的。

  從研究取向來看。皮凱蒂自陳在研究中追隨的是19世紀經濟學家大衛·李嘉圖和卡爾·馬克思開創的傳統。應該說,大衛·李嘉圖和卡爾·馬克思分別代表著完全不同的政治經濟學傳統。大衛·李嘉圖論證了新生的資本主義制度的合理性,探討資本主義制度下財富的生產和分配。雖然他有意識地把階級利益的對立、工資和利潤的對立、利潤和地租的對立當作研究出發點,說明了階級之間的經濟對立,但“天真地把這種對立看作社會的自然規律”,沒有突破古典政治經濟學的界限。而馬克思在《資本論》中完成了這一突破。他揭示資本主義條件下人的生存狀態,研究了各種物質形態掩蓋下的階級關系;把資本主義社會看作人類歷史發展的過渡階段,揭示資本主義必然滅亡的規律;他分析資產階級和無產階級對立的經濟根源,科學闡明消除不平等、實現人類解放的現實途徑和現實力量。顯然,皮凱蒂的研究沒有追隨馬克思。 《21世紀資本論》始終局限于資本主義財富分配中的現象,沒有深入研究資本主義生產過程,沒有研究不平等演化過程中資本主義生產關系和社會關系的變化,不觸碰資本主義制度,也不討論剝削、階級和階級矛盾。這決定它不可能找到“制服”不平等的有效工具。

  從經濟分析的中心問題看。馬克思主義認為,所有制問題是經濟學的中心問題,也是共產主義運動的基本問題,“共產黨人可以把自己的理論概括為一句話:消滅私有制”。馬克思反對離開所有制就分配談分配,曾批判李嘉圖等 “專門把分配規定為經濟學的對象”,指出“分配本身是生產的產物,不僅就對象說是如此,而且就形式說也是如此。就對象說,能分配的只是生產的成果,就形式說,參與生產的一定方式決定分配的特殊形式,決定參與分配的形式”。在《哥達綱領批判》中,馬克思指出,把分配當作重點是根本錯誤的,因為“消費資料的任何一種分配,都不過是生產條件本身分配的結果。而生產條件的分配,則表現生產方式本身的性質”。馬克思主義還認為,生產資料所有制是社會經濟關系系統中基礎性的、決定性的關系,它決定著分配關系的性質。資本主義私有制決定了資本主義分配關系,即資本家獲得工人創造的剩余價值,工人只能獲得工資,這種分配關系就是資本主義的剝削關系,必然導致不平等的產生和發展。資本主義私有制是不平等的制度根源,要消除不平等,只能 “剝奪剝奪者”。《21世紀資本論》像許多西方經濟學著作一樣,把分配問題置于經濟分析的核心,始終在分配上兜圈子、討論不平等問題,避而不談資本主義私有制,力圖在資本主義框架下尋找應對不平等問題的工具。該書提出了征收全球累進資本稅的辦法,再加上“非常高度的國際金融透明度”。這種用征稅來抑制不平等的方案并無新意,沒有超出國家干預主義經濟學的政策框架,在現實中缺乏可操作性,連皮凱蒂自己都承認對方案的實施沒抱多大的希望。

  從核心范疇“資本”的內涵來看。馬克思堅持歷史唯物主義的方法考察資本主義社會,批判了對資本本質的“物化”理解,指出“資本不是物,而是一定的、社會的、屬于一定歷史社會形態的生產關系”,“資本作為自行增殖的價值,不僅包含著階級關系,包含著建立在勞動作為雇傭勞動而存在的基礎上的一定的社會性質”,“資本”體現著資本家對工人的剝削關系。基于對資本的革命性理解,馬克思的 《資本論》研究的不是物,而是人和人之間的關系,歸根到底是階級和階級之間的關系。在《21世紀資本論》中,皮凱蒂遵循了斯密、李嘉圖關于資本的界定,將“資本”與“財富”等同、交替使用,把“資本”理解為一種以住宅、土地、廠房、基礎設施、機器等形式存在的“物”。這就抹殺了資本的本質屬性,只看到了資本的物質形式,而忽視了使資本成為資本的資本主義生產關系,從而自覺不自覺地拋棄了應對資本主義不平等問題的科學路徑。

  可見,《21世紀資本論》不是《資本論》的續篇,它在多個方面與馬克思主義經濟理論有本質上的不同,甚至是對立的。視《21世紀資本論》為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的繼承者,甚至將其拔高到超越《資本論》的程度,既是誤讀了《21世紀資本論》,更是誤解了《資本論》,混淆了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與資產階級經濟學的界限。這種混淆會抹殺《資本論》中的洞見,拉低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對資本主義分析認識的水準,銷蝕科學真理的力量。在當代資本主義世界深陷20世紀30年代以來最嚴重的金融危機、不平等不斷發展并成為全球性問題的情形下,《資本論》再度在西方成為暢銷書,顯示西方社會希望從《資本論》中尋找智慧,深刻說明馬克思主義仍然是觀察和研究當代資本主義社會的銳利武器。掌握、運用這一武器,需要防止各種形式對它的損毀、歪曲和肢解。

  (作者楊 軍 系武漢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教授)

來源:人民網 責任編輯:林秋燕

延伸閱讀

欧美日韩精品亚洲综合中文一区,九色在线精品视频,欧美日韩国产在线成人精品,久久久久青草太香综合精品
一区二区三区激情高清视频 | 亚洲人成人成在线放 | 亚洲无AV码一区二区三区 | 日本高清午夜色 | 亚洲欧洲免费小视频 | 午夜福利麻豆国产精品午夜福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