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在福建省智能制造產業政策宣貫會上,就省政府發布的《關于加快發展智能制造九條措施的通知》(以下簡稱《九條措施》),省經信委有關部門的相關負責人從智能制造九條措施出臺的背景、扶持重點以及技術創新、改造等相關措施進行了深度解讀。
企業可積極申報智能裝備項目
據介紹,智能制造不僅是采用新型的制造技術和裝備,更重要的是將信息技術滲透到工廠當中,實現生產方式的變革。有報告預計,在大規模應用智能制造之后,企業效率能夠普遍提高20%以上,成本可降兩成多,節能減排20%以上。給制造企業總體帶來兩個提升和三個降低,即,生產效率、資源利用率的大幅提升;生產成本、研發周期、產品不良率大幅下降。
“《九條措施》出臺以后,經常會接到企業咨詢什么是智能裝備,什么樣設備可以申報智能制造項目的電話。”省經信委相關負責人對此進行了解釋,智能化裝備主要包括生產智能化產品和智能化生產線等。就整體而言,國內智能制造仍處于起步階段。數據顯示,國內只有不到10%企業智能制造水平較高,同時在智能制造生產線的研發應用會更多一些,多數企業仍處于研發階段,智能制造對企業的貢獻率還不高。
如果按照理論上的界定,目前大多數工業機器人都不算標準的智能化設備,更多只是程序控制裝備,而未加入人工智能。“因此,目前設備的自動化與智能化還很難區分開來,它是一個從自動化向準智能化再向智能化的過程。”
“所以,政府出臺措施扶持企業發展智能制造,而企業針對自身情況,在智能裝備項目上不妨大膽申報。”省經信委相關負責人稱。
規模小發展迅速企業為成長性企業
《九條措施》指出,省經信委選擇一批成長性較好的企業,省級財政對其智能化技術改造項目按設備投資額的5%予以補助,最高不超過250萬元。
“何謂‘成長性較好企業’呢?”省經信委相關負責人解釋,這是為了區分行業龍頭企業,它并不是指現有規?;驅嵙^大的企業,而是指目前盡管規模較小,但在相對短時間內能夠實現快速、爆發式成長的項目。現在不論是國內還是全球都出現了一些短期內從較小規模迅速成長起來的企業,最典型的就是小米。
省經信委相關負責人介紹,希望能夠從小規模開始扶持一批企業發展成長,同時為了能夠把資金放置到更多“籃子”中,將補助最高額度定在250萬元,從而惠及更多中小企業。
2020年建成20個智能制造樣板工廠(車間)
《九條措施》里提到,對省級龍頭企業智能化技術改造項目、優勢企業建設智能制造樣板工廠(車間),省級財政均按設備投資額的8%予以補助,最高不超過1000萬元。
“優勢企業不一定是指規模大的企業。”省經信委相關負責人透露,它可以指企業產品或項目具有獨到的優勢,比如,產品原創性、品牌具有號召力、商業模式創新、人才儲備和管理水平等能夠代表行業一定發展趨勢或相對突出的一些特點。目前我們主要圍繞產品市場占有率、規模、品牌、產品創新、研發能力等方面對優勢企業的界定進行考量。
“樣板工廠(車間)”主要是指智能化生產線和數字化車間,是在流程型制造領域,包括石化、冶金、建材、紡織、食品等;而數字化車間主要面向離散型制造,包括機械、汽車、船舶、輕工、電子等。“計劃每年支持3至4個實體項目建設,重點領域能建成1至2個智能化樣板車間,發揮示范、引領作用,推動全行業智能制造行業的發展。到2020年建成20個智能制造樣板工廠(車間)。”
擴大購買先進設備的補助范圍
同時,《九條措施》支持企業采用省內行業緊缺、技術水平達到國內領先的關鍵重大智能裝備與系統,省經信委按設備購買價格的30%給予補助,最高不超過500萬元。
“這是一條含金量很高的政策。”省經信委相關負責人表示,原先只有對省級研發平臺購買研發設備予以30%補助,現在對所有企業購買先進的、行業緊缺的、水平達到國內領先的設備都給予30%補助。
研發與投保雙重支持智能制造首臺(套)
對于支持智能制造首臺(套)上,《九條措施》從研發與保險兩方面給予保障。前者對屬于國內首臺(套)智能制造裝備和首購的先進工業軟件系統,按不超過銷售價格的60%給予補助,而屬于省內的則以不超過銷售價格30%給予補助,最高不超過500萬元。
投保方面,投保首臺(套)重大技術裝備綜合險并獲得國家實際投保年度保費80%補貼的,省經信委再給予實際年度保費20%的補貼。“這意味著,企業在投保費上可以享受到免費利好。”省經信委相關負責人表示。而對符合省內首臺(套)技術裝備推廣應用的制造業投保企業給予實際投保年度保費50%的補貼。
另外,《九條措施》支持企業投資生產自動化(智能化)成套設備,省級財政按建設項目的固定資產投資額10%給予補助,最高不超過1000萬元。“直接生產智能化裝備和把智能化作為技改手段,兩者相比,我們更鼓勵企業生產智能化裝備,往大方面說,可以是一條生產線,一個車間;往小里說,也可以是某個專業、專項設備等。”
來源:泉州晚報 責任編輯:林秋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