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9日至10日,“陳三五娘”傳說學術研討會在泉州師院召開,吸引了來自大陸和臺灣地區,以及“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和地區的50多位專家學者參加。
會議由泉州市洛江區人民政府、中國社科院文化研究中心閩南文化研究基地、臺盟中央閩南文化研究基地聯合主辦,由泉州市洛江區委宣傳部、泉州市洛江區文體旅游新聞出版局、泉州師范學院文學與傳播學院、泉州市地方戲曲研究社、泉州市洛江區文化館具體承辦。會上,與會專家學者圍繞“陳三五娘”傳說的歷史淵源、藝術演化、傳承保護、流播方式、價值意義,及其與閩南文化的關系等重要議題開展深入而又廣泛的研討。
臺盟中央兩岸文化交流委員會主任、泉州市政協駱沙鳴副主席愛致辭中表示,陳三五娘是一個廣泛流傳于閩南文化圈的美麗傳說,大家于此集中研討“陳三五娘”傳說的歷史淵源、藝術演化、傳承保護、流播方式、價值意義,及其與閩南文化的關系等重要議題,相信通過大家的共同努力,定能夠大大促進這一領域研究的進一步深入。
“臺灣除了原住民,大陸去臺的以閩南地區為主,講的就是閩南話。血緣相親,文緣相同。閩南文化作為兩岸文化交流的重要部分,大有文章可做,閩南文化的“何為”與“為何”的問題值得我們深思。”駱沙鳴表示,“陳三五娘”等作為閩南文化具象表達的閩南戲曲,在歷史上曾經通過海上絲綢之路的流播不斷傳承與嬗變,并成功地“走出去”與“走進去”,實現文化雙向融合與共同價值塑造,形成了迄今依然深具活力的“閩南戲曲文化圈”。因此,以“陳三五娘”為代表的閩南戲曲作為閩南族群重要的精神家園之一,并不是簡單的娛情遣興的休閑活動與審美活動,其承載著個體化、處身性的民間素樸記憶,凝聚著海內外閩南人共有的文化記憶,成為閩南族群建構身份認同的路徑之一。“新時期我們應探討如何將閩南文化的本土化表達轉化為國際化表達,如何使其成為更便于傳輸共同文化價值觀的國際通行文化產品”。
陳三五娘是一個廣泛流傳于閩南文化圈的美麗傳說。“陳三五娘”傳說于2014年12月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成為泉州唯一被列入國家級的民間文學項目。以“陳三五娘”為代表的閩南戲曲作為閩南族群重要的精神家園,承載著個體化、處身性的民間素樸記憶,凝聚著海內外閩南人共有的文化記憶,已成為閩南族群建構身份認同的路徑之一。此外,此次會議還總共收到50多篇學術論文。
來源:泉州網 責任編輯:徐毓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