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頁 > 政策解讀 > 內容

多項政策支持 多個部門協力——“十二五”時期文化產業轉型提質升級

http://www.vixenlinks.com 【泉州文化產業網】 時間:2015-12-25

對于中國文化產業而言,即將收官的“十二五”是一個關鍵時期,面臨多重考驗和壓力。一方面,就其自身發展要求來看,文化產業面臨著轉型升級的壓力,必須從以投資為主要拉動的追求速度、粗放式增長階段,進入以創新為動力的高效、集約式的新發展階段。另一方面,中國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文化產業既面臨著適應全新的宏觀經濟形勢的考驗,又有與整個經濟體系之間進行深度互動的壓力。

面對這些考驗和壓力,黨和政府高度重視文化產業發展,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把文化納入到國家全面深化改革的大格局中,對推進文化體制機制創新作出新的重大戰略部署;十八屆四中全會明確提出制定文化產業促進法,特別是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一帶一路、長江經濟帶和京津冀協同發展等重大發展戰略的相繼提出,都為文化產業發展提供了全新的宏觀背景和戰略支點。在黨中央的全面部署下,在各政府部門的協調合作下,中國文化產業在“十二五”期間開啟了轉型提質升級的大幕,在產業發展的多個層面形成了突破,不論是產業規模還是產業定位都已進入新的層面,深度融入整個經濟體系,從經濟發展的“受益者”開始轉變成為重要的“推動者”,必將為“十三五”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決勝階段發揮重要作用。

文化產業保持持續快速增長,成為國民經濟支柱性產業目標有望順利實現。11月26日,國家統計局發布了2014年文化產業相關數據:全國文化及相關產業增加值23940億元,比上年增長12.1%(未扣除價格因素),比同期GDP現價增速高3.9個百分點;占GDP的比重為3.76%,比上年提高0.13個百分點。核算數據表明,文化及相關產業在穩增長、調結構中發揮了積極作用。在“十二五”開局之年的2011年,我國文化及相關產業法人單位增加值為13479億元,比2010年增長21.96%,高于同期現價GDP年均增長速度4個百分點,文化產業法人單位增加值占GDP的比重達2.85%。從數據可以看出,我國文化產業在“十二五”期間增速明顯,且始終高于同期GDP增速,隨著“十二五”時期文化產業能量的進一步釋放和加速發展,我國文化產業在2020年成為國民經濟支柱性產業(增加值占GDP比重5%)的目標有望順利實現。

文化產業深度融入經濟體系,以融合發展為手段推動結構性調整的產業定位已經形成。文化產業作為戰略性新興產業,從其發展之初就獲得了來自政策層面的大力扶持,從某種程度上說,其一直是經濟發展的“受益者”。但隨著文化產業規模的增加,特別是2012年《文化部“十二五”時期文化產業倍增計劃》發布之后,文化產業帶動和關聯效應日益突出,與其他產業融合發展的態勢日益明顯,不僅表現為跨界融合的新興業態不斷出現,如互聯網+影視、游戲、動漫等,也表現出了對傳統產業特別是制造業較強的改造和提升能力。隨著這種融合發展態勢的日漸突出,以2014年國務院出臺《關于推進文化創意和設計服務與相關產業融合發展的若干意見》為標志,業內人士普遍認為,文化產業已經被正式定位為結構性改革的重要推動力量。

多部門協調合作,推動文化產業發展的體系化程度不斷加深。“十二五”期間,文化部門順勢而為、精準發力,多部委協同合作,共同推出了多項與文化產業有關的重大政策,支持文化產業發展的政策體系漸趨完善,良好的產業發展生態環境已經形成。這些與文化產業有關的政策不再僅僅由文化部門一家推出,而是由財政、商務、稅務、海關等多個部門聯合推出,如文化部、中國人民銀行、財政部聯合發布的《關于深入推進文化金融合作的意見》,文化部、工業和信息化部、財政部聯合發布的《關于大力支持小微文化企業發展的實施意見》等。另一方面,在很多綜合性以及層級更高的政策中也出現了大量與文化有關的內容,比如大眾創業萬眾創新、促進消費發展、推動供給側改革等當中都有與文化產業有關的內容。這也正是“深度融入”在政策制定方面的具體體現。此外,“十二五”期間,業界呼吁多年的《文化產業促進法》立法工作開始進入多部門協調合作的立法調研階段。

文化產業主體不斷壯大,產業結構不斷完善,多元化投融資體系日漸成熟。“十二五”時期,國有文化企業改制改革進一步加深,出現了一批上市文化傳媒企業;另一方面,以成立文資辦的形式,探索履行出資人職責,以及對國有資產的監管和保值增值。此外,“十二五”時期,文化產業以其符合經濟發展大方向的特質吸引了大量業外資本的進入,來自互聯網、地產等領域的大量資本以收購、兼并、重組等方式,成立了一批大型民營文化企業集團。而在“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號召下,大量創意、創業型小微文化企業成立,一批創意、創業型小微文化企業嶄露頭角。

“十二五”時期,為解決文化企業融資難的問題,有關政府部門推出了多項重要政策,銀行系統與各級政府部門合作,為地方文化產業發展提供了大量的授信額度,為此,銀行等金融部門還進行了大量的業務創新。另一方面,以文化企業的購并等為主要標志的多元化、多層次的文化產業投融資體系也逐漸成型,正在逐步緩解文化企業資金短缺的難題。

探索建立擴大文化消費的長效機制。長期以來,我國文化產業的發展都以投資為主要驅動力,文化消費的規模和文化產業的規模并不相稱,缺口巨大。“十二五”時期,隨著文化產業規模的擴大,這一矛盾日益突出,為此,文化部、財政部共同推出了拉動城鄉居民文化消費試點項目,通過在東中西部選取不同的試點,科學規劃、合理安排,在獲得翔實數據的基礎上,進一步探索建立擴大文化消費的長效機制。

政府部門進一步轉變職能,文化產業公共服務水平不斷提升。“十二五”期間,以減少、下放審批事項為主要手段的政府職能轉變,成為我國行政體制改革的主要突破口。在此基礎上,提升文化產業公共服務水平就成為政府部門職能轉變之后,為產業發展營造良好環境的主要手段。比如,文化部聯合其他部委,利用社會力量,以文化產業的不同門類為基礎,實施舉辦研修班、培訓班、人才扶持計劃等多種形式的文化產業人才培訓計劃;此外,國家文化產業項目服務平臺等互聯網公共服務平臺的建成,也進一步提升了文化產業項目的公共服務水平。

特色文化產業發展破題。“十二五”時期,以符合我國特色、因地制宜利用地方和少數民族文化資源為主要特點的特色文化產業開始發展,文化部、財政部共同發布了《關于推動特色文化產業發展的指導意見》,提出依托各地獨特的文化資源,通過創意轉化、科技提升和市場運作,提供具有鮮明區域特點和民族特色的文化產品和服務。此后,各地特別是地方特色文化資源豐富的地區也都推出了相應的發展策略,一批具有鮮明特色的文化產業項目開始啟動。

文化產業區域聯動發展格局開始形成。“十二五”期間,隨著我國經濟進入“新常態”,一批新的區域經濟發展戰略開始實施,為文化產業的區域聯動發展格局提供了基礎。例如,2014年,文化部、財政部聯合發布了《藏羌彝文化產業走廊總體規劃》,在我國西部藏、羌、彝少數民族聚居的7個省區,規劃了一條以地理上的環形走廊區域、文化上的少數民族特色文化資源為基礎的文化產業走廊,為突破既有的行政區劃對于產業聯動發展的制約、發展少數民族特色文化產業開辟了一條全新的實踐路徑。

回首“十二五”,文化產業已經成為我國經濟發展的重要推動力量之一,沿著這樣一條正確的發展路徑,文化產業能夠也必將為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發揮重要作用,為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貢獻一份力量。

來源:中國文化報 責任編輯:謝自旋

延伸閱讀

欧美日韩精品亚洲综合中文一区,九色在线精品视频,欧美日韩国产在线成人精品,久久久久青草太香综合精品
一级a爱片日韩在线观看 | 中文字幕一区二区三区日韩精品 | 伊人依成久久人综合网 | 中文字幕亚洲欧美日韩在线不卡 | 一本大道香蕉在线精品亚洲 | 亚洲午夜在线观看专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