絕技傳千年 盛世綻芳華
——記張坂木雕、脫胎漆器制作工藝大師黃志亮
安多藏區達日(青海)深山中的一座遠離塵寰的寺廟,一位小和尚在空蕩蕩的寺院外廊中,正在獨享冬日的陽光。忽然,他舞動長袖,翩翩獨舞……當這樣的畫面被木雕藝術家定格下來時,我們發現它具有如此震撼的感染力。福建省工藝美術大師黃志亮的香樟木組雕《舞蹈袈裟》就這樣打動了眾多評委,在2013年中國工藝美術“百花獎”中一舉摘得銅獎。
靜心感悟 雕刻人生
位于福建泉州市臺商投資區的張坂鎮,素有“中國雕藝之鄉”的美譽,擁有木雕、漆線雕、石雕等產業。尤其是張坂木雕,被譽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一朵奇葩,至今已有1000多年的歷史,它源于黃河流域北派雕刻藝術,又融合外來文化與技藝精華,逐漸蛻變成精雕細刻、纖巧靈動的南派風格,形成了獨特的藝術風格和文化內涵。張坂雕藝以其精致的設計和工藝,具有中國繪畫的意境和趣味而聞名海內外。臺灣龍山寺、泉州開元寺、廈門南普陀寺等閩臺名剎,均有運用張坂雕刻技藝。
一方水養一方人。出生于“中國雕藝之鄉”的黃志亮,從小對山間古寺、古代人物和童僧佛像產生濃厚的興趣。1988年初,他躊躇滿志,懷著對雕刻藝術的憧憬和夢想,師從于臺灣民間藝術大師李西忠和臺灣歸真派傳人石永堅,學習面部創意,三年的寒窗苦學,再加上自幼對藝術的靈性和感悟,練就了神雕鬼斧,一時在業界聲名鵲起,為今后的藝術創作奠定了良好的基石。
“傳統與藝術就好比土壤和種子,一粒種子,發芽、成長,都在土壤的深情孕育之中。在沒有成熟前,種子靠汲取土壤的養分生長,等到開花結果之后,種子又用春華秋實來裝飾土壤、豐富土壤。”黃志亮深諳,根深才能葉茂,在藝術的道路上,只有孜孜不倦地追求,才能踏進藝術的神圣殿堂。
1992年,黃志亮來到中國工業美術大師盧思立工作室,潛心于人體結構的揣摩和研究,在盧思立的諄諄教誨下,閱讀了大量的書籍和資料圖片,掌握了人體結構以及面部輪廓搭配的有關知識。功夫不負有心人,當年底,他帶著一批學徒來到赫赫有名福州躍宗工藝廠當技術廠長。由于自身有較高的藝術造詣和功底,再加上運用了科學的管理模式,經營的企業蒸蒸日上,使他得到老板翁金標的青睞和器重。
在福州的幾年間,黃志亮有幸接觸到西禪寺主持,了解了博大精深的佛教文化,這讓他對此后的藝術和人生道路有了更深的感悟和升華,他常說,藝術創作不但注重形體、姿態的把握,更重要的是專注心靈的靈動,才能達到物我兩忘、追求理想、氣韻流暢、天人合一的境界。
1996年,眼見時機成熟,黃志亮返鄉籌辦了佛藝木雕廠。翁金標聞訊鼎力相助,立即把廠里的機械設施,輔助原材料以優惠的價格轉讓給他。臨別時,西禪寺老師再三叮嚀黃志亮,做人一定要廣結善緣,做事要精益求精,最后還特地贈送了《佛教科學觀》、《了凡四訓》和《佛說造緣道量經》等經書,至今這些書籍一直陪伴他左右,成了他生活中不可或缺的源泉。
來源:泉州文化產業網 責任編輯:謝自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