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像最為打動人心的是不同的‘神韻’,不僅需要精益求精的雕工,也要求制作者對佛教文化有極深的了解。”黃志亮說。近年來,他以佛教經典《大藏經》為參考,制作了3 萬多個品種的佛像,單“觀世音菩薩”像就有上千種。
機遇總是留給有準備的人。1997年,亞洲金融風暴爆發,黃志亮憑借著泉商敏銳的眼光,看中了廈門這個改革開放的窗口城市,創辦了“佛藝莊”, 他采取臺灣的經營模式,由于生產的產品工藝水平高,跟當地的產品相比,變成了精品跟普通品之間的競爭,一下子拉開距離,得到了許多消費者的青睞,產品經常供不應求。
在傳統的佛像雕刻基礎上,許多木雕藝術家開始將更多目光投向了五彩繽紛的生活世界,各類生活題材逐漸成為他們創作的主要內容之一。泉州木雕行業初現兩極分化發展,一方面是作為普適性宗教造像、家居裝飾、木雕擺件等,適合工廠化批量生產,可以運用現代機械,形成產業規模,滿足大眾需求;一方面是敬畏自然,尊重木頭,以藝術家的審美和修養,靜心感悟,升華木頭,創造木雕藝術珍品,進入藝術殿堂或收藏領域。
三十多年的從業經歷讓黃志亮對佛藝木雕有了較為深刻的認識。但如何運用這些佛像的木雕技藝,表現現代題材,一直沒有找到好的思路和好的表現形式。一次偶然的機會,他看到了福建攝影師張步深的作品“佛性混沌的童僧”,仿佛一夜之間對藝術創作有一種強烈的欲望。以這一幅幅沉浸在歡樂中,翩翩起舞的童僧圖片作為原型,用木雕來表現佛界中人對未來美好事物向往,不是一種挺好的形式嗎?
“舞動袈裟”香樟木雕的創作的成功,對黃志亮來說,僅是藝術生命的新篇章。他深知,今后想在佛藝木雕創作中走出一條新路,必須面向新生活,從現實生活中汲取營養,取得創作靈感,將傳統的佛藝木雕技法與現實生活緊密結合,這才是木雕藝術的源泉。
瀕危藝種 傳承創新
在長達7000多年的中國漆史中,擁有300多年工藝歷史的脫胎漆器還算是漆工藝領域年輕的“一員”,但脫胎漆器已經因其質地輕巧堅固、色澤鮮艷古樸且耐熱耐腐蝕等特點,而與北京景泰藍、江西景德鎮瓷器并稱為中國傳統工藝的“三寶”。
在國內,許多文人墨客也對脫胎漆器精美的雕工畫意情有獨鐘,詩人袁枚有詩贊道:“陰花細纈珊瑚明,赪霞隱隱東方生。”著名文學家郭沫若也曾作詩稱贊脫胎漆器“舉之一羽輕,視之九鼎兀”、“天下諒無雙,人間疑獨絕”。
在泉州市2013年授牌的30個工藝美術大師工作室中,黃志亮的脫胎漆器工作室與其他14個工作室一起,擔負起了搶救保護15個瀕危藝種的重任。黃志亮剛接下搶救保護泉州瀕危藝種——脫胎漆器的重擔時,坦言脫胎漆器的行業現狀:“現在會做漆藝的人太少,學的人更少……”在他公司里的展柜上,精美的漆器色彩瑰麗、光亮如鏡,昏暗的光線下仍反射出美麗的光芒。
一個脫胎漆器的誕生過程十分繁雜:要先用石膏做成胎模,在胎模上刷上桐油等植物油用于防水防潮,再上生漆,然后在漆表面逐層披上麻布,待陰干后脫去胎模,再經過上灰底、打磨、髹漆研磨等工序,最后在表面輔以漆畫、漆線雕等裝飾,終成一個光亮絢麗的脫胎漆器。
黃志亮介紹,在脫胎漆器的制作過程中,生漆原料的過濾、陰干時的溫度和濕度乃至漆畫所用色彩調配都十分講究,因此脫胎漆器的技藝很難學成。黃志亮邊說邊拿起畫筆,為一匹駿馬造型的漆器半成品刷上凈漆,手法嫻熟且一絲不茍,在外行人看來,脫胎漆器的制作工序繁雜,但在黃志亮眼中,這已經成為一種內心的享受:“每完成一件作品我的心情都特別好,手工藝就是這樣,要在不斷制作過程中尋求突破和創新。”
“現在會做脫胎漆器的人真的太少了,我的廠里現在有上百位工人,算上我自己,真正會做脫胎漆器的工人卻只有8個。”黃志亮說道,“除了工序繁雜之外,接觸生漆還容易導致過敏,許多初學者常常因此受苦。”據了解,現在泉州從事脫胎漆器制造的手工藝人主要分布在臺商投資區和南安等地,泉州的脫胎漆器手工藝人常常不單做脫胎漆器,還兼做佛像、木雕等。
黃志亮介紹說,在早期,脫胎漆器產品以出口居多,出口地包括日本、泰國等國家,有些甚至遠銷歐美地區;現在,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與手工藝人的不懈努力,國內的市場也漸漸打開,以脫胎漆器為代表的漆藝工藝品開始受到人們的歡迎。
由于制作小型脫胎漆器成本較高、做的人少,目前市面上流通的漆器以大型的佛像、花瓶作品居多,但黃志亮認為做好小型的脫胎漆器應該是拓寬漆器市場的突破口,“通過宣傳和推廣,讓老百姓對脫胎漆器有充分認知,讓脫胎漆器走進老百姓的生活。”黃志亮認為,要做好脫胎漆器制作技藝的傳承與保護,除了毫無保留地傳授之外,大師之間的交流也尤為重要。
面對未來,黃志亮希望,自己能有機會經常參加一些技藝比賽或者作品展覽,和國內乃至世界各地的漆藝大師切磋技藝、相互學習與交流,從而促進泉州脫胎漆器乃至全省、全國漆藝產業的發展。
來源:泉州文化產業網 責任編輯:謝自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