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7年,33歲的洪世鍵走上了一個具有挑戰性的崗位——晉江市掌中木偶劇團團長。十年后,一個曾經瀕臨解散的縣級劇團出精品、出人才、出效益,成為執南派掌中戲之牛耳的劇團、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單位、閩南文化生態保護實驗區示范點、泉州市文化產業示范基地,并代表國家舞臺藝術形象不斷地走出國門,走向世界……說起劇團令人矚目的成就,自然離不開年輕有為的洪世鍵,因為他超常的才干、膽識、眼界與謀略,為晉江市掌中木偶劇團開辟了一番新天地。
銳意進取、迎難而上,帶領劇團走出困境
1997年的晉江市掌中木偶劇團其實已到了“名存實亡”的邊緣洪世鍵是受命于危難之際,其實也是他在困難面前的主動選擇。當時,上級主管部門有意讓他到市體育中心當副主任,那是一個條件優越的職位,但是,由于他對藝術的執著追求,不愿意看到地方藝術、民族藝術的精粹就這樣淪落,他希望通過自己的努力,恢復劇團的活力和劇種的光彩。
當時的木偶境況慘淡:劇團十幾個人下海經商了,租住的團址是漏雨的危房,木偶頭、樂器、服裝道具早已塵埃滿布、蛛網漫結,沒人、沒錢、沒場所,一切都必須從新開始。怎么解決劇團的生存問題?洪世鍵圍繞掌中木偶戲的市場開發進行了大的改革,調動演職人員的積極性,讓劇團重新充滿生機和活力。他充分利用現有資源,組織了農村基層演出隊、校園演出隊和景區演出隊,為了開拓市場,他四處奔波,從城市到農村、從地方到全國各地……在他的帶領下,劇團逐步走出困境,走上正常的發展軌道。文藝報曾經刊發文章《洪世鍵與他的掌中木偶劇團》,對洪世鍵的成功做了精確的描述:“在經濟發達地區,把生意打理好,也許不算特別;而能把文化搞上去,搞好,就一定有特別之處。洪世鍵作為基層的文藝工作者,能把這個處于危難之際的木偶劇團救活,還能拿到國家級大獎;出了精品,又創造了好的經濟效益。這需要一種責任,一種精神,一種品格。”
來源:泉州文化產業網 責任編輯:謝自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