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鼓勵企業開展個性化定制、柔性化生產,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增品種、提品質、創品牌。”“工匠精神”在今年首次寫入政府工作報告,在全國各行業引起了強烈反響,也成為當前工藝美術界最重要的議題之一。那么,當前中國工藝美術在生產與創作等環節中又存在著哪些突出問題?在傳統手工藝創作和生產領域如何傳承“工匠精神”?4月22日,中國藝術研究院主辦了“中國工藝美術理論與批評學術論壇”。中國藝術研究院院長、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主任連輯,以及中國藝術研究院黨委書記、中國工藝美術館館長高顯莉,中國藝術研究院常務副院長、研究生院院長呂品田,著名工藝美術大師常沙娜、殷秀云等近40人參加了論壇,共同探討“工匠精神”的傳承發展。
呼吁“工匠精神”恰逢其時
現階段,我國已成為“制造大國”,但不可否認距離世界“制造強國”還有相當大的距離,從“制造大國”向“制造強國”轉變需要很多優秀的現代工匠來提升國際競爭力,傳承弘揚“工匠精神”正契合了這一時代需求。
連輯認為,目前在我們的生產環節確實存在用技術代替藝術、用機器代替手工、用共性代替個性、用數量代替質量的諸多問題。究其原因,除了市場經濟、工業生產、技術革新的沖擊外,還包括生產產品見物不見人,市場經濟滋生的趨利心理和文化本位的價值取向逐漸邊緣化三個重要的精神層面的原因。連輯認為,在當下提出“工匠精神”正當其時。一是“工匠精神”的提出高度契合了中央提出的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大戰略。就是在不斷調整生產方式和供給方的過程中強調以產品的內涵、溫度、靈魂等來評判產品,提高產品在細分市場中對不同人群需求的滿足。二是“工匠精神”的提出核心的是立足產品的品質。強調中國的傳統文化本身就是一種精致文化,要回歸到精致文化的本來面目。同時提出工匠精神的職業良心、職業信譽、職業忠誠、職業個性等重要特征。三是“工匠精神”的提出極大提升了市場的品位。指出在未來市場中,越是品質過硬、個性突出、性價比好的產品將會最終占領市場。最后連輯提出了幾點建議。第一、要為“工匠精神”正名。“工匠精神”是中華民族的精神,是非物質文化的靈魂,要讓每一個生產者都有尊嚴、有地位、體面地生活,要讓其價值判斷為社會所取向。第二、把“工匠精神”作為一種啟發大眾和集體性覺悟的思想啟蒙,使其成為大眾文化和個人奮斗的核心。第三、工藝美術是“工匠精神”的重要傳播載體。作為工藝美術理論的研究者和工藝技藝的保護傳承者,應該率先覺悟,率先發聲,要跳出工藝美術各自小的專業領域,在更高的層面上研究“工匠精神”。
高顯莉認為,工藝美術的發展離不開理論的研究和學術的批評,理論的研究和學術批評對工藝美術事業的發展起到了非常好的作用。
“工匠精神”的文化內涵
如果僅僅是對當前我國工業制造在某些方面缺乏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的現狀理解“工匠精神”的內涵和現實針對性就顯得狹隘和片面了,在歷史和觀念層面上,“工匠精神”本身包含了非常復雜的歷史文化變遷,是一個多層次的概念,在不同的歷史環境下具有不同的內涵。
呂品田認為,“工匠精神”是一種信仰,是中國人在天人合一、世界生命一體化的宇宙觀的統領下,以“天工”把握世界萬物的一種基本認識,包含著基于對自然界和人類社會發展規律的深刻認識,對“工藝”神圣性的執著堅守和信念上的堅定不移;“工匠精神”是一種情懷,是工匠處事、面對世界、面對工藝的一種自信,是天、地、人三者中,人傲立世間的一種蓬勃的人性情懷;“工匠精神”是一種態度,是一種嚴謹認真、精益求精、執著堅毅的從藝態度;“工匠精神”還是一種操守,中國工匠向來注重職業道德,強調遵循道德原則的端正品德和行為,強調以誠相待、盡善盡美等,這些操守在今天看來尤為珍貴。“工匠精神”的文化內涵值得我們去研究和認知。
當下的社會環境在很多領域都表現出一種浮躁心態,但是這種現狀是很多歷史、社會因素造成的,在不同行業、不同發展水平之間存在著很大區別,因此在“工匠精神”的要求上也存在著差異。福建師范大學美術學院徐東樹從社會學的角度分析“工匠精神”的內涵,他把它描述為一種在特定文化與制度氛圍中后天養成的在日常專業工作重呈現出來的行為習慣與傾向,對于個人來說,顯性的制度以及各種不成文的慣例、習俗都會對其的行為習慣與傾向造成影響,因此,不同制度環境下,“工匠精神”的養成也是不同的,借用這種方法有助于我們在今天這個特定的社會情境與文化脈絡下討論“工匠精神”的問題,而不是大而化之空洞地討論。
傳承“工匠精神”要從實踐出發
除了要在觀念上認知“工匠精神”,在實踐中更要秉持“工匠精神”。專家認為,傳承精益求精、追求極致的“工匠精神”要在實踐中找到問題和思路,工藝美術工作者要先具備精工細作的態度,通過不懈努力在實踐中提升自己的技藝,只有技術精湛才能更好發展。
中央工藝美術學院原院長常沙娜暢談了她多年的工作實踐,她認為強有力的政策保障是弘揚“工匠精神”的重要因素,現階段我國工藝美術在保護和發展過程中還有許多問題存在。例如,1997年頒布了《傳統工藝美術保護條例》,為工藝美術的發展制定了法律的保障,但是還是有很多違背該條例的案例發生,這些案例也是與“工匠精神”相悖的。國家制定相關法律政策目的是要從法律方面規范工藝美術工作,因此,工藝美術工作者要嚴格遵循法律制度,遵循大自然的原則,順應藝術的規律,如此才能將“工匠精神”在實踐中真正貫徹下去。
中國藝術研究院手工藝研究所所長邱春林說:“‘速度為王’曾是我們的社會共識或普遍心理,如今,經濟發展到了新常態,我們要稍微放緩腳步,找找自己的“短板”,思考決勝未來的動力,我覺得此時談工匠精神的回歸是中國制造業理性建立自己的工業文明和現代手工業文明的開始。”中國工藝美術大師殷秀云認為:“我們處在一個非常好的時期,大的環境給予了充裕的條件發揮才能和技藝,同時這也是一個充滿喧囂和浮躁的時代,作為匠人更要保持清醒的頭腦,用自己的作為和德行為‘工匠精神’正名。”
人才培養路徑的探索
專家認為,在呼喚“工匠精神”的今天,尤其要重視培養具有“工匠精神”的人才,更新觀念,傳統手工藝師徒教授模式與現代教育模式相結合,打造新時期的工匠人才。
江西陶瓷工藝美術職業技術學院的李文躍以景德鎮的陶瓷手工業為例,他說:“‘工匠精神’要走進校園,把傳統手工藝制瓷技術引入高職陶瓷專業學堂,學生與老師可以雙向選擇,根據國家非遺制瓷技藝人才培養特點,改善課程設置,國家非遺制瓷技藝代表性傳承人為導師,同時配備專門的教學助手和專職班主任,形成一種結合傳統師徒制和學院導師制為一體的教學模式。”
此外,結合作坊學習和課堂學習,將“工匠精神”以及嚴謹、專業的技藝態度傳承下去,不僅在專業上要嚴格要求,而且要加強工匠文化的熏陶,打造具有“工匠精神”的現代工匠,在繼承傳統的基礎上進行創新,逐漸形成我國工藝美術璀璨精致的藝術風格。
來源:中國文化報 責任編輯:謝自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