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眾在非物質文化遺產館拍攝皮影玩具
為期五天的第十二屆中國(深圳)國際文化產業博覽交易會16日閉幕。從這個國家級文化交易和展示平臺看,中國文化正不斷打破傳統文化邊界,提升創意空間,各種“文化+”新業態成為文化產業發展新銳,市場力量推動中國文化在與國際交流互動中成長壯大。
“文化+”新業態集中亮相
“文化+科技”、“文化+互聯網”、“文化+金融”、“文化+旅游”……本屆文博會一批“文化+”新業態集中亮相。其中,首次設立的文化創客館精彩紛呈,知名的智能無人機設計研發機構大疆科技、春晚機器人設計研發機構優必選、創客空間柴火創客等國內創客團隊為觀眾呈獻了最新的創意作品。
在這些創意“大咖”的帶領之下,本屆文博會帶來了各種“腦洞大開”的文化創新產品。例如,用戶只需在手機上點一下APP,機器人就可以幫你畫畫、煮咖啡;穿戴虛擬現實(VR)配套設備,無需借助任何操縱桿、手柄按鈕或電線等傳統控制器,體驗者借助身體運動可以和小伙伴們一起“打怪獸”。
技術的融入讓文化創意插上了自由飛翔的翅膀。在本屆文博會上,一支輕巧的3D打印筆引起了國內外眾多采購商的興趣,它一改傳統的3D打印設備如臺式電腦主機箱般的笨拙,從筆末端進料,就像畫糖畫一般就把3D模型給制作出來。
這款3D打印筆的設計單位——深圳上善工業設計有限公司客戶代表黃小娃介紹說,這是德國一家企業委托設計生產的產品,盡管德國是工業設計的強國,但他們選擇了中國的設計公司作為合作開發伙伴。“近年來,越來越多的中國企業在創意設計領域嶄露頭角,我們的設計水平和實力逐漸受到國際認可。”
傳統文化對接市場活力四射
本屆文博會上,南昌?;韬钕盗形幕苌a品讓觀眾愛不釋手,其主要以南昌海昏侯墓葬出土的珍品造型紋飾為設計元素,以時尚人文的理念,將歷史與當下聯姻,讓傳統藝術與生活趣味融于一體。
如?;韬钫淦纷叱霾┪镳^進入尋常百姓生活一般,傳統文化生產逐漸走出固有商業模式的窠臼,從傳統文化中發掘創意靈感,并與現代生活對接。這在非物質文化遺產館表現得尤為突出,與以往非遺展示主要為呼吁關注、尋求保護不同,今年的非遺館讓人們看到了非遺發展的新業態、新模式、新方法。
傳統文化主動走出“深閨”,對接市場贏得了發展。云南省工藝美術大師任立華將非遺的刺繡工藝,與傳統文化中的創意富礦結合起來,做出富有民族特色和文化傳統的各式布偶和背包,賣到了世界各地。目前,公司的訂單生產任務已經排到了今年7月份。
“照抄照搬傳統沒有市場,我們必須將這些傳統的元素和目標市場當下文化消費特點及時尚潮流結合才有發展前景。例如,我們賣到歐美的手袋書包就要把傳統文化符號虛化,走抽象派路線。而賣到迪拜、伊朗的產品就側重將孔雀紋配以貴氣的顏色,走夸張的路線。”任立華說。
搭建世界文化交融合作的舞臺
在本屆文博會上“一帶一路”展館盡顯魅力。來自包括印度尼西亞、緬甸、尼泊爾、印度、俄羅斯、伊朗等35個國家和地區的100多家海外機構參展,展示了“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地區的傳統工藝美術、創意設計、非物質文化遺產、文化旅游及演藝等內容。
隨著中國國際資源整合利用能力和國際合作平臺建設能力的日益突出,“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和地區的企業希望借助中國搭建的文化平臺打開國際市場。來自巴基斯坦的展商艾力首次來參加文博會就談成了50萬元的生意,成功將銅雕工藝品賣到了歐洲。
中國企業也在對外文化貿易中逐漸成熟,利用國際生產鏈條傳播中國文化。“我們出資和策劃,由蒙古國藝術家作畫的藝術作品,最后在香港文交所上市銷售。”內蒙古大召當代藝術中心總裁張海波說,公司投資了蒙古國、俄羅斯等國藝術家創作的“絲綢之路”題材畫作,今年要將投資范圍擴展到土耳其、土庫曼斯坦、吉爾吉斯斯坦等國。
來源:泉州晚報 責任編輯:謝自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