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生產成本的不斷提升,屬于勞動密集型和資源密集型的中國制造業的人力與成本優勢正在喪失。外需萎縮、內需不足、成本上升,中國制造業面臨著嚴峻挑戰。去年的“智能馬桶蓋事件”更將中國制造推上風口浪尖,家居制造行業也因此備受關注。
在供給側改革大背景下,家具制造業如何轉型升級滿足消費需求?在家居行業漸趨低迷的不利形勢下,家具制造又如何重拾“工匠精神”,再塑“新國貨”?中國家具協會理事長朱長嶺對中國家具制造業的“新國貨”時代發表了看法。
家具行業“洗牌”仍在加速
今年上半年,家具行業的發展形勢和經濟形勢一樣,由高速發展變成了中高速發展、由擴張型的發展變成集約型的發展。有數據顯示,2016年1月至4月,家具制造業主營業務收入2431.6億元,累計同比增長8.4%;利潤總額達142.6億元,累計同比增長14.4%。這說明家具行業在消費品領域中的發展還是不錯的。朱長嶺介紹,上半年家具行業主要呈現幾個特點:一是市場銷售下降,企業壓力增大;二是企業加快產品的調整和質量的提升,以及產業技術上的提升;三是環保壓力增大,比如,北京疏解非首都功能、全國各地對VOC的控制等。
從2012年起,整個家居行業增速放緩,開始進入洗牌期,2014年至2015年家居業陸續出現大批萎縮、停產,甚至倒閉的企業。據不完全統計,去年廣東東莞有800多家家具企業倒閉,這說明家具行業仍然處在很困難的階段。朱長嶺認為,市場增長緩慢、生產成本上漲、環保要求提高等因素對企業經營有很大壓力,目前中國家具行業依然處于轉型升級階段,市場競爭加劇將進一步促進行業洗牌和優勝劣汰,轉型升級也將繼續。
從供給側改革的角度來講,在滿足市場需求上,還有幾個空檔可以發力:一是老年市場,適合養老和行動不便的老人;二是兒童市場,能夠真正對兒童健康、成長有利的好家具;三是“80后”“90后”消費人群,他們更強調個性化、實用性;四是脫貧人群,在城鎮化過程中,有7000萬脫貧人群,另外還有城中村的改造、棚戶區的改造,這部分人群需要經濟適用型的家具。
“三品戰略”提升“新國貨”
中國作為“制造大國”,其制造卻“大而不強”,今年初爆發的“智能馬桶蓋事件”更是將中國制造推上風口浪尖,備受考驗。
朱長嶺表示,國家提出的“三品戰略”就是為了再造制造業的競爭優勢,三品戰略目前也得到家居業的推崇。所謂三品戰略,第一是品種,現在市場結構在調整,品種在不斷增加,包括新材料、新設計,也使家具的品種不斷擴大。
第二是品質,在供給側改革的背景下,消費升級倒逼企業在品質上下足功夫。作為品牌企業,更需要提升其品質來占領市場,提高品牌知名度。比如,曲美在環保漆、水性漆上,包括產品質量、新材料應用上做了很多工作;尚品宅配用新技術進行產品的定制生產,保證產品質量。
第三是品牌,很多年以前,業內就開始注重品牌,但現在許多企業正逐漸把制造品牌發展成為商業品牌、社會品牌。
朱長嶺指出,為什么近年來很多人去國外消費、購物,喜歡買國外的品牌,這是因為國內產品的質量、設計、品質知名度都跟不上,尤其在汽車、手表、相機、化妝品等行業,國外品牌幾乎占了絕大部分份額。“家具行業‘崇洋媚外’的情況尚不明顯,進口家具占比很少,家具出口542億美元,進口只有20億美元。”朱長嶺認為,雖然家具行業出口占絕對優勢,但仍然應該居然思危,努力做大做強國貨品牌。
“工匠精神”是制造業的靈魂
在目前的家居行業中,“中國制造2025”和德國“工業4.0”兩個戰略是經常被企業家提及的。“中國制造2025”提出創新驅動、綠色發展、結構優化、人才為本的發展戰略,“工業4.0”則提出實現智能化工廠和智能制造,由數字化向智能化邁進。
“以家具定制為例,以前所說的定制是針對個體需求,而工業4.0階段所說的定制是大規模定制網絡信息化。”朱長嶺介紹,在家居業內,目前也有很多企業引進國外先進的設計。但從整體上看,目前制造業的自動化程度還較低,制造業水平不僅靠購買設備,還需要提高人員整體素質,而現在倡導的工匠精神正是對于這些專業領域技術人才的重視。
“中國制造業要想提升,還是要提倡工匠精神。”朱長嶺認為,作為制造業大國,工匠精神的回歸對于中國企業尤其重要。工匠精神有幾方面涵義:一是要有精益求精的工作態度和精神;二是把事情做到極致,對產品有高要求、嚴標準;三是整個社會對于“匠人”的尊重和褒獎。意大利的家具能揚名海內外,是因為意大利人的工匠精神體現在從設計到制造的全過程中:在設計階段,體現在對文化與用戶的理解與尊重上;在制造階段,則體現在對工藝與技術的傳承與創新上。
來源:中國文化報 責任編輯:林思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