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頁 > 產業智庫 > 內容

政策紅利下 實體書店能否重回“鼎盛”

http://www.vixenlinks.com 【泉州文化產業網】 時間:2016-08-23

一些實體書店先行者已經形成“四條腿”走路的發展矩陣(制圖 張海寧)

編者按:中央11部門近期聯合出臺的《關于支持實體書店發展的指導意見》,為實體書店的發展注入了一針強心劑。實體書店已經從前兩年的“倒閉潮”中逐漸回暖,呈現出連鎖化、地產化、多元化發展的新趨勢,并在一定范圍內再次成為被關注焦點。但是,實體書店的多元化探索仍面臨多重挑戰和質疑。因此,本報結合國內外代表性實體書店的嘗試和專家視點,探討實體書店與這個時代同行的不同路徑。

英國作家毛姆曾說:“閱讀是一座隨身攜帶的小型避難所。”在城市森林中的一角,一盞吊燈、一杯咖啡、一段輕音樂,你深陷單人沙發中手捧一本紙質書,沉迷在文字和圖片搭建的另一個空間。實體書店為身處時代洪流的人們,提供了一處能找到心安的角落。

8月11日,北京市新聞出版廣電局啟動實體書店扶持項目征集工作,今年將投入1800萬元扶持實體書店,預計今后5年資金總投入過億元。除北京外,上海、江蘇、廣東、福建等省實體書店扶持項目也已出臺或者正在制定。政策“春風”正在強力吹向實體書店。

在政策利好和行業實體銳意創新下,曾經刺痛書店經營者的“寒冬”已經過去。當下實體書店又呈現出怎樣的發展現狀和趨勢?實體書店究竟該如何與時代浪潮同行呢?

政策頻出 多力量促行業發展

“‘十二五’初期,民營實體書店哀鴻一片,經過短短5年的努力,實體書店重拾發展信心,并探索出多元業態、連鎖經營、線上線下一體化營銷等多種發展模式,顯示出蓬勃的市場發展潛力。”中國新聞出版研究院出版發行研究室副主任陳含章表示。

實體書店能夠在短期內實現快速復蘇,得益于內部力量和外部力量共同作用。此前,財政部、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于2013年啟動實體書店扶持試點工作,對12個試點城市的優秀實體書店給予獎勵,并免征圖書批發、零售環節增值稅,為實體書店“減負”。此后,試點城市擴大至16個省市,更多書店直接從中央獲得財政補貼和獎勵。此外,財政部近期安排了2016年文化產業發展專項資金44.2億元,“實體書店”也正是重大項目的8個方向之一。

地產力量在實體書店回暖中也扮演了重要角色。陳含章表示:“近幾年實體經濟出現下滑,而房地產持續暴漲,造成實體店鋪利潤被稀釋,城市商鋪空置率問題突出,使得一些品牌書店聯姻地產、商圈有了可能,通過文化吸引力換取低租或免租取得了發展契機。”

同時,中國新聞出版研究院4月公布的第13次全國國民閱讀調查數據顯示,2015年我國成年國民綜合閱讀率呈上升趨勢,人均紙質圖書閱讀量為4.58本,同比增0.02本。已持續推進10年的“全民閱讀”活動,讓更多的人群回歸閱讀和品質消費,也為實體書店發展搭建了良好的社會大環境。

市場波動 多元化探索正盛

開卷信息報告顯示,全國圖書零售市場實體書店渠道繼2014年實現3.26%增長后,2015年繼續保持正向增長,同比增長0.3%,規模達到344億元。然而,今年上半年,實體書店渠道同比增長率為-2.16%,又一次出現負增長。

雖然出現波動,但開卷信息報告認為,線上線下圖書零售格局基本穩定。值得注意的是,網上書店渠道仍舊保持較好的增長速度,實體書店目前總體生存狀況依然堪憂。

“判斷這一輪實體書店回暖大潮的一個顯著特征就是一些品牌書店、特色書店順勢擴張,通過開展連鎖經營,擴大了經營規模。在大城市,除了西西弗、言幾又,還有上海鐘書閣、北京字里行間、昆明新知集團等,連鎖擴張步伐很大,特別是西西弗,目前已擁有超過45家連鎖書店,遍及上海、深圳、重慶、成都、杭州、廣州、青島等城市。在基層,則是以浙江省新華書店為代表的農村出版物發行‘小連鎖’工程。”陳含章說。

轉型,成為實體書店在互聯網沖擊下的共同選擇。記者調查發現,目前實體書店轉型模式不一,包括以大型書城為代表的多元業態發展模式、以“互聯網+”為背景的升級發展模式、24小時書房模式、主題書店模式、社區書店模式、校園書店模式等。一些先行者已經形成主題圖書、特色餐飲、文化活動、周邊產品“四條腿”走路的發展矩陣。

融合發展 轉型之下有隱憂

以方所書店和誠品書店為代表的大型文化體驗空間在國內穩步擴張,為實體書店發展制造了更多的話題和關注度。多元化探索之下,越來越多的實體書店成為一個多元化的文化體驗空間的綜合體,增強了用戶消費黏性。與此形成對比的是,一些特色書店注重讀者細分,關注進店體驗,以用戶的需求作為發展宗旨,這類“小而美”的獨立書店品牌數量也在持續增長。

比起數量的擴張,書店轉型是更加迫切的任務,具體的模式仍然在探索階段。但更多的業內人士認為,實體書店開始回暖,但并沒有真正復蘇。政府扶持與商圈讓利,對于民營連鎖書店仍然是一個重要的期待。

值得注意的是,伴隨著實體書店在互聯網的沖擊下突出重圍,以亞馬遜、當當網為代表的線上圖書商也開始重新審視線下渠道,去年11月,亞馬遜第一家實體書店在美國營業。隨后,當當網也宣布未來3年將在全國開設1000家線下書店。

這并不能視為實體書店的勝利。實體書店向“文化mall”的轉型過程中,許多學者認為應警惕“文化地產”的概念。在生活美學、情懷文創等精美名詞包裝下涌現的實體書店和文化空間良莠不齊,甚至出現本末倒置、喧賓奪主的現象,圖書成為噱頭。同時,相比于媒體上經常出現的成功轉型的實體書店報道,縣級以下基層實體書店仍面臨嚴峻的挑戰。

對于未來,陳含章認為:“一方面,互聯網的出現、社會經濟的巨變給實體書店發展帶來顛覆性的挑戰,但另一方面,實體書店又在其中浴火重生,以跨界、混業、O2O(線上到線下)等方式順勢擴張。主動擁抱而非抗拒這個時代,才能與這個時代同行。”

實體書店的多元化發展成敗幾何?地產力量是否會讓實體書店忘記“初心”?這一行業還有哪些政策仍處于缺失狀態?本報結合具體案例,邀約專家共同解讀實體書店如何在政策利好下“再出發”。

來源:中國文化報 責任編輯:林思喆

延伸閱讀

欧美日韩精品亚洲综合中文一区,九色在线精品视频,欧美日韩国产在线成人精品,久久久久青草太香综合精品
亚洲资源网久久 | 最新国产精品视频久久 | 在线播放极品女神被高潮 | 亚州毛多水多久久 | 亚洲人成网站在线在线观看 | 亚洲Aⅴ免费午夜视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