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工業化和城市化的速度加快之后,大量農村年輕人涌進了城市。隨著年輕人的離開,農村地區出現了各種社會問題,較為突出的就是留守兒童、空巢老人以及田地的荒蕪?,F在要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美好的藍圖需要人來實現,尤其是需要留住年輕人。那么,我們用什么留住年輕人?河北省廊坊市經過多年的努力和探索,找到了一條依托傳統文化,促進美麗鄉村發展的路徑。
廊坊依托傳統文化形成產業的成功案例不在少數,如:大廠回族自治縣的景泰藍制作企業達到50余家,工人達到2000多人;永清縣別古莊鄉自從上世紀70年代引入核雕之后, 40多年間已經發展為中國北方的核雕中心,全鄉有1萬多人從事核雕,年產值達到幾十億元,名符其實地成為該鄉的第一大產業;還有非常有影響力的大城紅木家具,目前大城縣的紅木家具廠或者公司達到2000家以上,從業人口達到幾萬人,年產值達到300多億元……
康珺是廊坊市永清縣別古莊鄉后劉武營村人,今年21歲,談到自己留在家鄉學習核雕的原因,他說:“我們村有核雕的傳統,我去年高中一畢業就來師父這里學習核雕,這里的工人最高工資能達到一個月1萬多元,我現在一個月也能掙幾千元。將來手藝好了,也想像師父一樣開個工作室。我留在村子里發展,生活也很美,父母現在種點地,我們一家吃的菜幾乎都不用買。等我結婚后,我又能養孩子,還能養父母,比在城里不強啊——就那么點工資,不但不能養著自己,平時還得讓父母操心。”今年31歲的張永勝也在別古莊鄉的雙營村開了一家核雕作坊,生意做得很有起色,他說:“當時我從城里回來的時候,我的很多親戚還不大同意,都笑話我放著廊坊市不待,非得回村里發展??墒?,看到我沒幾年就過上了好日子,他們也都從市里回來了,跟我學習核雕?,F在,許多當時進城打工的人都回來了。”
康珺和張永勝的話很純樸,卻傳達出以傳統文化促進美麗鄉村建設的意義。
首先,解決了農村年輕人的就業問題,促進了農村的全面發展。筆者曾經對一些地區的農村進行過調查,發現這些地區的年輕人要么進城打工,要么進城上學,村里只剩下了一老一小,形成了“真空家鄉”的現象。沒有了人談何美麗鄉村的建設,談何讓家鄉的文化得到傳承和延續?而廊坊地區的農村,因為有了傳統的手藝,能把年輕人留在村子里發展,而且發展得非常不錯。如果農村中的年輕人能在家鄉得到好的發展,還何苦擠到城市里工作呢?因為有了人,使得廊坊地區農村的傳統文化得到了傳承,同時也得以讓自己的家鄉更加的美麗。
其次,傳統手工藝成為了農村發展的助推劑。永清別古莊、安次區第什里村等都是當地及周邊非常富裕的村子。走進廊坊市安次區第什里村,房前屋后的樹木、硬化的路面、生活設施齊全的農家院落、透著自信的面孔,讓人流連忘返。看得出,居住在這里的人生活非常的富足,而他們靠的就是傳統的手藝?,F在,不僅是這些村子靠傳統手藝發展了起來,并且還帶動了周邊村子。
再次,提升了當地人的文化自信。這些傳統手藝是當地實實在在的手藝,看得見、摸得著,過去并沒怎么在意,如今卻發現了這些傳統手藝的潛在價值,在傳承發展的過程中,村民的生活質量有了較大的提高,也增強了他們的文化自信。
來源:泉州晚報 責任編輯:林思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