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文化界人士齊聚內蒙古包頭市全民閱讀“紅沙發”系列訪談,就閱讀經典讀物、培養閱讀習慣、從淺閱讀到深閱讀轉化等問題進行探討,從書店到讀書會,從實體到公眾號,閱讀推廣載體正在多元化,構筑著全社會的閱讀景觀。
新華書店:一種80年的傳統
1937年4月,新華書店成立于延安清涼山。最初只有5位老紅軍在一個窯洞里創辦的新華書店,今天已在全國乃至海外擁有上千家網點。“新華書店立店目標之一就是滿足社會各階層讀者的需要。”中國新華書店協會副理事長張雅山說。
經營電子閱讀器、電商平臺,運營讀者俱樂部,開展讀書朗誦會……如今的新華書店不僅經營紙質出版物,還在經營一種新穎的閱讀方式。每個省的新華書店集團都有自己的電商平臺和門戶網站。四川新華文軒、江蘇鳳凰等在全國圖書電商平臺中就很有影響力。河南云書網不僅做線上線下的互動,還配備了近千輛汽車,把購書配送系統下沉到每個村莊,滿足農村讀者網購圖書派送到位的需求。
戰爭時期,面對一張張求知若渴的面孔,新華書店人一次次突破封鎖線,將書從一個根據地轉往另一個根據地。而今,這種精神仍流淌在每一個新華書店人的血液中,他們壯大發行隊伍、優化網店服務、創新服務模式……正開啟屬于自己的至美模式。
讀書會:不離讀書這個核心
影響人群超過14萬,遍布海內外13個城市及地區,被聯合國授予“2014年聯合國開發計劃署年度特別獎”……這份閃亮的成績單所描述的是一家全民閱讀推廣公益組織——嚶鳴讀書會。
嚶鳴讀書會會長趙健是一位典型的“90后”。創辦讀書會時,他還是南京師范大學的一名學生。嚶鳴讀書會的名字來自《詩經》中的“嚶其鳴矣,求其友聲”。趙健說:“我覺得讀書會就是引導年輕人參與公共事務,嘗試一種知行合一的生活方式。讓更多青年人學會思考,同時發現問題,并且嘗試用青年人的創意和獨到的想法去解決問題。”
近年來,隨著全民閱讀活動的深入開展,像嚶鳴讀書會一樣的閱讀推廣組織如雨后春筍般涌現。越來越多樣化的閱讀活動讓讀書成為公眾關注的話題的同時,也引起了社會各界的探討與思考。趙健認為,雖然讀書會的興起是好事,但是也需要保持一定的審慎態度。形式可以多樣,但讀書會還是要尊重讀書、還原讀書本身。北京一起悅讀俱樂部創始人石恢說:“無論形式多么豐富多彩,但不以讀書為核心的讀書會追求都不值得提倡。”
鹿城讀書會會長閻麗認為,讀書會有兩大作用:一是以書會友,二是分享閱讀的快樂。“鹿城讀書會每次舉辦活動都能收到許多美文。讀書使自己心靈愉悅,快樂自己,同時快樂他人。”閻麗說。
微信公眾號:覆蓋大眾閱讀熱點
當前,微信公眾號已經成為推廣全民閱讀的有效途徑。今年7月入選首屆“大眾喜愛的50個閱讀微信公眾號”的“書香江蘇”有著雙重身份:一是江蘇省新聞出版廣電局的官方微信公眾號,二是江蘇省全民閱讀活動領導小組辦公室的微信公眾號。在互聯網時代,基于新媒體在傳播方面的優勢,微信公眾號的推廣更有助于與讀者達成共識、推進共識、營造氛圍。
閱讀微信公眾號若想獲得受眾認可,必須進行專業化推廣,做好分眾服務。那么,閱讀推廣怎么實現專業化?微信公眾號“書香江蘇”負責人尚宇軒說:“我們首先想到結合實體書店搞活動,把書店、出版社資源結合起來。”尚宇軒說,“書香江蘇”每個月都會發布上個月江蘇省新華書店總店、先鋒書店、大眾書局、鳳凰書城的銷售排行、暢銷榜,包括數據分析。
如今,微信公眾號的內容基本覆蓋了大眾閱讀熱點,能夠滿足不同層次讀者的閱讀需求。但如何在眾多的公眾號中脫穎而出,把有高價值的“干貨”提供給讀者?在中華書局市場部副主任李忠良看來,想要被社會長期廣泛認可,在設立之初,就得精準定位。中華書局是國內為數不多的有著百年歷史的出版機構,在整理出版古籍和學術著作方面享有盛譽。“近年來國家大力提倡傳統文化,所以‘中華書局1912’的定位便是做最優秀的傳統文化傳播者。”李忠良說。
在線下,“中華書局1912”也組織了多場活動。李忠良介紹,“比如我們從全國選拔民間的社會組織和個人組織開展交流活動,共同加強推進全民閱讀的民間力量,另外,我們每月組織一期公益活動,邀請業內人士做傳統文化的普及工作。”
其實,在推廣全民閱讀方面,除了各新聞出版廣電局、出版社、讀書會等在運營閱讀微信公眾號之外,還有很多工作室或個人在運營與閱讀相關的微信公眾號,共同為推廣全民閱讀而努力。多方合力,全民閱讀的恢宏景觀正慢慢展現。
來源:中國文化報 責任編輯:林思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