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企業管理者對“智能制造”的認識
泉州企業開展“智能制造”的時間
泉州企業“智能制造”方面投入情況
泉州企業在實施“智能制造”戰略中遇到的問題
為推進產業轉型升級,泉州在全省率先實施“數控一代”示范工程,并發布《泉州制造2025》,成為全國首個發布的城市。2016年11月,國家工信部正式批復泉州為“中國制造2025”試點示范城市。泉州在探索智能制造方面走在全省、乃至全國前列。
《2016泉州民營經濟藍皮書(智能制造篇)》,在調研泉州智能制造發展現狀、剖析泉州智能制造發展存在問題的同時,致力于探索泉州企業智能制造發展路徑,推動泉州智能制造專項行動計劃的實施。
逾七成泉企年“智造”投入超100萬元
據悉,藍皮書課題組耗時半年,深入泉州的機械裝備、紡織鞋服、食品飲料、建筑建材等行業進行調研,走訪了近30家各行各業的龍頭企業,通過實地了解企業在推進智能制造過程中可供推廣的經驗和吸取的教訓,深入分析各行業的智能制造發展現狀與水平、存在的障礙和不足。
調研發現,自國家“數控一代”示范工程、“泉州制造2025”智能制造專項規劃實施以來,相關參與開發與應用的企業成績明顯,能夠減少勞動力用工20%-30%,國產替代進口的裝備可降低成本30%-50%,縮短產品開發周期30%-40%。智能制造有力推動了各主要行業領域裝備和制造技術水平的提升,成為打造泉州經濟升級版的重要抓手。
然而,泉州企業管理者對“智能制造”的認識仍然具有一定片面性,企業對“智能制造”的認識主要集中在工業化與信息化的融合上,即智能制造是自動化、數據化和信息化,沒有將“智能制造”作為一個完整的系統來看待,認識不全面現象存在。
從開展時間來看,泉州企業紛紛涉足智能制造的高峰期在2015年以后,僅有大約15.2%的企業是在2015年之前選擇開展智能制造,現階段也有一部分企業還尚在籌劃當中,和國內“智能制造”發展較好的其他城市及地區(上海、深圳、廣州及長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等)相比較,泉州企業的“智能制造”起步較晚。
從投入來看,超過七成的泉州企業年“智能制造”投入超過100萬元,其中年“智能制造”投入1000萬元以上的企業占比超過一成,此外,大約1/4的泉州企業“智能制造”投入少于100萬元,泉州企業在“智能制造”方面投入不足問題依舊存在。此外,從“智能制造”投入占企業R&D投入比重看,經過計算取平均值為49.8%;而從“智能制造”投入主要去向看,“智能制造”研發及管理人員經費支出占“智能制造”投入總額超過42%,“智能制造”整體運營支出在“智能制造”總投入中占比均值約為31.3%,二者是“智能制造”投入主要去向。
剖析泉州智能制造發展存在問題
通過泉州智能制造企業發展的現狀描述,并根據 《泉州智能制造業態調研問卷》收集的一手數據和對企業的實地走訪,《2016泉州民營經濟藍皮書(智能制造篇)》剖析了現階段泉州企業在開展智能制造過程中存在的問題。既表現在企業開展智能制造的認知層面、重視程度不夠以及企業開展智能制造的資源劣勢層面,還表現在企業開展智能制造創新能力較弱等。
一方面,企業對“智能制造”存在認識誤區。泉州企業對“智能制造”認識不全面,進而造成難以正確開展“智能制造”活動及不能充分運用“智能制造”以實現企業價值鏈提升的問題。具體說來,企業對“智能制造”認識不足表現在:一是認為“智能制造”就是“機器完全取代人”、“通信技術與控制技術的結合”或者“自動化、數據化、信息化”。只有35%的企業認為“智能制造”是由智能機器和人類專家共同組成的人機一體化智能系統。二是認為“智能制造”僅僅是中層管理者的職責,沒有給予戰略層面和組織層面上的重視與支持,使得企業開展“智能制造”過程中無法獲得跨部門的資源和合作,也無法保障大量的、持續的資金投入。三是認為“智能制造”是一種成本,給企業經營帶來一定壓力,面臨極大的不確定風險。
另一方面,企業開展“智能”資源基礎條件較弱。從調研數據的反映來說,目前泉州企業開展“智能制造”活動資源條件較弱,主要是高級智能化技術人才缺失、“智能制造”投入不足、硬軟件技術基礎較弱等。
此外,企業“智能制造”創新能力弱。受制于人力資源、資金投入、硬軟件基礎、組織體系及大環境的影響,泉州智能制造企業自身創新能力較弱。實地走訪調研發現,受到產品創新的技術風險、市場風險、技術流失風險及智能制造價值模糊性的影響,模仿改良成為智能制造企業普遍采用的模式。問卷調研也反映,泉州企業尤其是中小企業“智能制造”方面自主知識產權與專利數量較少,企業“智能制造”方面自主知識產權及專利的科技含量較弱。
來源:泉州晚報 責任編輯:林思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