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走出去是指某國特有的文化跨出國門后為別國的民眾喜愛并樂于接受。其中分主動走出去和自動走出去兩種。前者多為政府與個人行為,后者多為市場與企業行為。前者可以有但難以持續,僅表明一種姿態;后者有市場、有需求故有活力、耐力,是文化真正走出去的主力軍。二者的區別大多也在于一個是賠錢的,一個是賺錢的。
文化真正走出去指的是別人打開國門歡迎你去,為你大把花銀子,并把你的文化融入他們的日常生活之中,從而提升生活品位與生活質量。從這個意義上說,中國五千年文化中迄今成功走出去的案例非陶瓷莫屬。
承載中國文化的世界級商品
還原到歷史視角,這首先是由瓷器的代表性決定的。瓷器是中國獨創的文化符號,集金、木、水、火、土五行于一身,從泥土而來,經水的洗禮、釉的點綴和木的高溫煅燒而成,其中高嶺土的發現、二元配方及龍窯的高溫技術充滿了先人的智慧與哲理,東方獨有的玉文化與玉崇拜更是瓷器誕生的原始誘因。美侖美奐、玲瓏剔透的瓷器兼具美觀與實用,從誕生之日起就受到上至王公貴族、下到黎民百姓的喜愛與追捧,大大提高了中國人的文明程度和衛生水平,文化經“物化”承載后,在全世界形成了巨大影響,這是中國文化對世界的獨特貢獻。
作為承載中國文化的第一個世界級商品,瓷器從唐朝開始就已走出國門。在中國對外貿易中,瓷器一直擔任主力軍,通過陸上與水上的“陶瓷之路”,中國瓷器的足跡遍及世界各個角落。在每一艘打撈的沉船及各國的考古發掘中都少不了中國陶瓷的身影。
陶瓷貿易體現文化走出去價值
說中國陶瓷到達的邊界就是中國文化影響力到達的邊界也絕不為過。以歐洲為例:四百年前,中國陶瓷席卷而去、風靡一時,各國上下都以擁有一件中國陶瓷為榮。法國國王路易十四為了贏得情人蒙特斯潘的歡心,竟在凡爾賽宮里為她建造了特里亞農瓷宮(中國青花瓷宮)。瓷器不僅是上層社會的頂級收藏品,更重要的是它改變了歐洲人的生活方式和文明程度(比如下午茶,分餐制及餐桌禮儀等),陶瓷的大量出口為中國換回了巨量財富,一度盛產白銀的歐洲竟然鬧起了銀荒。文化走出去的價值在陶瓷貿易上得到了充分體現。
從文化的交融角度看,以瓷器為載體的文化多樣性是舉世無雙的。其中包含了諸如歷史文化、宗教文化、農耕文化、民俗文化、皇家文化等,幾乎涵蓋了所有中國傳統文化。更為重要的是,隨著中國陶瓷文化走向世界,又融合了各國的文化元素,真正體現了以器載道、瓷行天下、文化大同。在一定意義上,世界是通過陶瓷文化來認識中國的,也正因為此,陶瓷成了中國的代名詞。由此可見文化走出去有多重要。
一部陶瓷外銷史,其實就是中國文化走出去的真實歷史,是文化走出去的鮮活案例。陶瓷帶給我們的啟示是:一要有創新的獨特文化,二要與商品結伴而行,三要融入對方的生活方式、提高當地人民的生活質量,四要有可持續的經濟效益,五要相互融合彼此促進,六要成為共同的記憶和符號化認知。
從這六點的嚴格要求來看,代表中國文化走出去的中國瓷器做到了。既然我們的先人能夠做到,我們今天也應該秉承陶瓷的精神,按照這六條標準,讓中國優秀的文化再次走出國門走向世界,抓住旅游經濟與互聯網經濟的有利契機,讓古老的中國文化再次以嶄新的面貌重聚世界的目光。
來源:中國文化報 責任編輯:林思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