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過調查表明,我市市級文化產業示范基地在發展規模方面,基地和園區的企業文化產業從業人數,年收入和利潤均呈現出較快增長。
2015年我市文化產業法人單位實現1048.37億元的主營業務收入,已連續4年總量居全省第一占全省的比重達25.2%,超過四分之一。全市有483家規模以上文化產業法人單位,實現主營業務收入751.84億元,居全省第一,占全省的比重達24.1%。規模以上文化產業法人單位主營業務收入占全市文化產業法人單位主營業務收入的比重達71.7%。
截止2016年,125家市級文化產業示范基地和園區主營業務收入超過60億元,占全市文化企業主營業務收入的9.3%左右;總資產超過80億元,占全市文化企業總資產的12.4左右。
目前全市有皇品微電影、神州電子、中橋傳媒、通達電子、亞倫集團5家企業上市,市級文化產業示范基地企業占3家。在18家文化企業確認為泉州市市級場外掛牌后備企業中,泉州新門旅游文化發展有限公司、泉州市功夫動漫設計有限公司、福建南王包裝有限公司、晉江新聞網有限公司、泉州六合兒童創意產業有限公司、中橋文化傳媒(福建)股份有限公司、福建正揚科技有限公司、福建達盛香業有限公司8家市級文化產業示范基地企業榜上有名。
這一數字表明:市級以上級文化產業園區、基地整體發展態勢良好,在促進企業孵化和產業聚集、培育壯大骨干文化企業、提高我市文化產業規模化集約化專業化水平、增強文化產業總體實力和競爭力等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為全市文化產業的發展樹立了標桿、做出了示范。其中:
鯉城區所轄的新門旅游、文創科技、零零玖公司、門里集團、閩南影城、功夫動漫、亞倫電子、源和1916創意產業園等10家示范基地,總資產突破20億元,從業人員3000多人,2014年文化銷售收入超過4億元,上繳稅收4000多萬元。
豐澤區所轄的閩南影城、九龍寶典文化、卡嘟嘟兒童用品、奎星電子、領SHOW天地文化創意產業園、六合兒童創意產業、桑蓮居文化、天籟時空、星光音樂、子燕動漫等12家示范基地,總資產達到8億元,從業人員2000人左右,2014年銷售收入近5億元,上繳稅收超過4000萬元。
洛江區所屬的南洋藝品、陽光國際、東藝雕刻等7家示范基地,總資產達到2.5億元,從業人員1000人左右,2014年銷售收入超過1.8億元,上繳稅收近1200萬元。
泉港區所轄的維真工藝、黃氏元修、福船古船模、紅星生態園、大福古船模等5家示范基地,總資產達到1.9億元,從業人員500人左右,2014年銷售收入超過1.5億元,上繳稅收近1000萬元。
石獅市所轄的信德工藝、廣電傳媒、中聯文創等5家示范基地,總資產突破3.6億元,從業人員1000人左右,2014年銷售收入達到6000萬元,上繳稅收600萬元。
晉江市所轄的艾派印刷、華僑塑膠、文浩文化產業、正揚科技、德榮工藝、恒盛玩具、晉江大劇院、高甲柯派表演藝術中心、藝達木雕、萬福木雕、晉江新聞網、靈源藥業、新文化廣告、中橋傳媒等19家示范基地,總資產達到20億元,從業人員4000人左右,2014年銷售收入超過15億元,上繳稅收近4000萬元。
南安市所轄的金霞園林、華輝包裝、錦明彩印、派樂動漫、奇宏文化、玉藝發展、香草世界、億輝油畫、英良石材、晉福藝術館等12家示范基地,總資產達到8億元,從業人員2000人左右,2014年銷售收入超過3億元,上繳稅收近2000萬元。
惠安縣所轄的霞飛影雕、振昌石業、鼎立石業、南王包裝、騰飛園林、花開富貴娛樂城、新海峽石業、宏藝廣告等11家示范基地,總資產達到9億元,從業人員2000人左右,2014年銷售收入近5億元,上繳稅收達到3000萬元。
安溪縣所轄的安溪清水巖風景區、聚豐工藝、恒發家居、八馬茶業、儒家茶業、桃園有機茶場、魏蔭茗茶等8家示范基地,總資產突破7億元,從業人員12000人左右,2014年銷售收入超過6.5億元,上繳稅收近8000萬元。
永春縣所轄的永春老醋、魁星巖風景區等4家示范基地,總資產達到1.5億元,從業人員1500人左右,2014年銷售收入超過8000萬元,上繳稅收達到600萬元。
德化縣所轄的卓越陶瓷、中國白陶瓷、蘊窯陶瓷、順美集團、山花陶瓷、三德陶瓷、儒苑禮品、坤恒工藝品、金鳳祥工藝、恒億陶瓷、多寶堂陶瓷、成藝陶瓷、博古陶瓷等14家示范基地,總資產突破8億元,從業人員5000人左右,2014年銷售收入超過7億元,上繳稅收近4500萬元。
開發區所轄的盧思立藝術館、哲鑫彩印等4家示范基地總資產達到1.2億元,從業人員800人左右,2014年銷售收入超過6000萬元,上繳稅收500萬元。
臺商投資區所轄的九龍工藝、慶達石雕、西豐佛藝、君亮木雕等13家示范基地,總資產達到3.5億元,從業人員1800人左右,2014年銷售收入超過8000萬元,上繳稅收700萬元。
針對當前文化產業發展環境和市級文化產業園區基地的發展狀況,市文化廣電新聞出版局進一步加強指導和扶持,促其轉型升級,著重在助推內容創意、促進產業融合、打造文化品牌等方面給予扶持,促進各類文化產業園區基地做實、做強、做出特色。
來源:泉州文化產業網 責任編輯:林思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