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中國(上海)文化授權交易會現場,觀眾參觀展廳。
日前,由文化部外聯局支持、國家對外文化貿易基地(上海)(以下簡稱“基地”)主辦的第四屆“2017中國(上海)自由貿易試驗區文化授權交易會”(以下簡稱“文化授權會”)在上海落幕。眾多類似的對外文化貿易活動,逐漸使其成為中外文化貿易、交流的重要平臺。
作為中國首家掛牌的自貿區,上海自貿區內的文化貿易近年來迅速增長,也為文化企業提供了良好的制度環境和服務機制。目前,基地入駐文化企業約500家,年文化貿易額已超過300億元。
這個300億元的大蛋糕是如何烘焙而成的?
“文化+”拓展無限產業空間
在今年的文化授權會上,來自16個國家、國內18個省市的參展商達130多家,展品上萬件,參展商數量、展品數量、參展品牌等均超出往屆規模。
文博衍生品成為今年文化授權會的一大主題。敦煌石窟、新疆石窟等10多家文博單位參會,文博類展商占到總展商的1/10,80多個文博機構也參加了基地組織的培訓。支持文物活化,讓文博產品走出倉庫,走進人們生活是文化創意界的熱點話題。無論是臺北故宮博物院的“朕知道了”膠帶,還是北京故宮博物院的“萌萌噠”系列產品,都曾推動了傳統文化的年輕化、市場化發展。雙創也成為突出主題,新IP和品牌占比達60%以上,很多年輕大學生攜創意來此找機遇。一個筆名為“周小肉”的女孩,把中國具有傳承意義和優秀價值觀的歷史故事,以漫畫方式演繹,受到很多買家青睞。“周小肉”還曾跟著基地參加海峽兩岸文創展等各項展會,初露鋒芒。
國家博物館館藏多達140萬件,在摸清自家家底后,也從兩個方面推動文化和產業結合。一是攜手阿里巴巴打造“文創中國”線上品牌。第二就是與上海自貿區開展合作,構建一個涵蓋設計、開發、運營、銷售的線下平臺,推動中國文創產品“走出去”。
“基于上海的城市定位,也全面配合國家的戰略步伐,今年的文化授權會也關注‘一帶一路’、金磚國家的主題。”基地運營機構總經理任義彪介紹,今年共有16個國家參展, “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占據其中1/3強。盡管是第一次參加上海自貿區文化授權會,但厄瓜多爾這次也“組團”赴滬,帶來眾多文化內涵豐富的民族特色產品和文化資源進行推介,還走訪了上海很多文化部門與機構,希望未來能在中厄文化貿易上多有所合作與突破。
任義彪說,相比于國際成熟的文化市場舉辦的如美國拉斯維加斯的國際品牌授權博覽會等——由于這些地區的文化產業較為成熟,IP意識深入人心,IP授權會等沿襲較長,已經出現各類細分市場,國內的IP產業正在起步,因此文化授權會離國際標準化、規模、運作專業性等方面尚有差距。
但舉辦到第四屆,最讓他感到欣慰的是文化授權的概念逐漸深入人心。舉辦第一屆時,明顯感覺產業對于IP、無形資產的概念不太明晰、意識不夠強,參展商都寄望于實物交易。而今年廠商帶去的更多是電腦上的創意方案和IP。“我們并不同于廣交會的實物交易促進模式,實物貿易和IP授權的核心區別在于后者是以版權、創意等無形資產為基礎,向其他產業輻射和交融。文化是1,向其他產業跨界授權,未來的產業拓展空間無限。這才是真正的‘文化+’。” 任義彪說,IP授權不能只盯著熱門的影視產業,要跟更廣泛的產業結合;也不能只盯著自己的領域,需要尋找轉換的更大的管道。通過文化授權會和國內正在崛起的各類IP授權渠道,將大大提升國內對IP的尊重和保護意識。
一個門牌號集聚上百家公司
上海自貿區充分利用獨特的海關監管優勢,連接國際、國內兩個市場,推動優秀文化產品走出去、引進來,也為中國傳統文化走出去鋪路搭橋,基地年文化貿易額目前已超過300億元。
以文化授權會為例,今年路演環節評選出的優勝企業與產品,將有機會參加2018美國拉斯維加斯的國際品牌授權博覽會。上一屆交易會的優勝企業——北京灌木互娛文化科技有限公司負責人介紹,在2017年美國拉斯維加斯品牌授權會上,他們達成了3個合作項目。
在基地中,文化企業可以享受國家對出口的一系列鼓勵政策以及疊加保稅區、自貿區的開放創新政策。更多進口業務繁多的企業和國際機構,越來越倚重中國的自貿區創新機制。
“企業進出口時最關心的其實就是效率和成本。作為海關特殊監管區的保稅區所形成的緩沖區域及其效應,是國內各類自貿區能夠吸引眾多進口業務和外商的主要動因,也極大地吸引和促進了國際間的文化交流。”任義彪說,他們舉辦的海外圖書版權交易洽談會就是在保稅狀態下進行的,在通關手續、效率、資金等方面大大提高了展會運作效率,展示實現交易后才完稅,也在前期降低了企業的成本與資金負擔。“文化企業中小型居多,發展潛力與市場很大,且新創企業意識跟以前大不相同,往往具有豐富的投資回報、收支衡量等財務常識,保稅展示等專業服務很受他們的歡迎。”
據介紹,更多文化領域的政策和機制創新,正在基地里緊鑼密鼓地實踐與探索中。如正在積極推進的文化裝備融資租賃項目,企業就不用再斥巨資獨立購買國際上昂貴的器材設備,可先付少量租用資金,以運營取得的現金流覆蓋后期的租金。正在積極醞釀中的后期制作加工中心,則可供大型設備供應商和后期制作公司入駐保稅區,在區內承接國內外影視后期加工業務。
在上海自貿區目前最成熟的藝術品交易及保稅倉儲等服務上,投資逾10億元的上海國際藝術品保稅服務中心將于年底竣工,其建筑體量達到6.83萬平方米,將成為全球面積最大、設施先進、服務專業的藝術品綜合服務體。
今年,上海自貿區在基地內創設的集中注冊中心,引發文化創客們的“趕潮”。任義彪解釋,以往成立一家公司,創業者不但要完成工商注冊等流程,還要有固定且單獨的常設辦公地址,更要單獨租房、買辦公設備等。但隨著國家“雙創”進程,“憑借一臺電腦就開一家公司”的創意產業越發活躍,集中注冊中心的出爐就是配合和服務于這個產業的特點與發展趨勢。150多家新創文化企業已經入駐基地,“不但為創客們提供低廉的成本和良好的環境,基地一個門牌號甚至可以吸引好多家公司前來集聚。”
打造文化相通的貿易橋頭堡
此前媒體報道了基地300億元的文化貿易額。任義彪表示,雖然海關和稅務等機構統計的口徑有差異,但這300億元確實反映了基地內企業核心文化貿易的真實發展狀況。但目前主要以實物貿易如文化產品、設備等占比較重,版權類的貿易僅占二三成,這也是他們要大力開拓文化授權的重要動因。
“基地的職責就是做好平臺,明確自己服務者的定位。”任義彪表示,以文化授權會為例,4年來他們在發展軌跡上動足了腦筋,以路演、優秀評選、優惠政策、專業服務措施等多重手段進行拱衛。“我們也在考慮未來為文化授權會出臺一個符合國際通行要求的版權貿易的模板文本,為文創企業和入展IP提供版權登記和后續的金融、法律等服務,這些都是我們將要重點突破、實踐的方向。”他們也會把文化授權會上獲獎的企業、項目帶到國際上去,以官方服務資源、商務談判、合作對接等綜合優勢,幫助企業告別“單槍匹馬闖世界”的形單勢薄。
每年,基地組織參與的國內外展會已經超過20個。作為國家級的對外文化貿易基地,其服務也一直圍繞著國家倡導的加大產業集聚,推動中華優秀文化走出去,提升中國文化知名度,提升文化外貿總量等方向突破。任義彪介紹,目前入駐基地的文化企業已近500家,基地內文化企業投資規模已超100億元,基地內文化企業的稅收貢獻已超2億元。
“自貿區是國家在新的起點上開放與創新,很多探索道路都需要人去走,以一個個案例去實踐,通過政府、監管職能部門及企業間的互相深入了解、積極探索,建立起一套服務機制和政策模板。其實我們非常期待文化企業給我們出題目,因為有題目就代表著企業有需求、有痛點,也代表著需要突破和創新。”任義彪認為,以自貿區機制為創新突破口的文化外貿將有著美好的前景。
來源:中國文化報 責任編輯:林思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