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8日,中國共產黨第十九次全國代表大會在北京開幕。習近平同志代表第十八屆中央委員會向大會作了題為《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 奪取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勝利》的報告。報告中關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了新時代,“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的重要論斷,在全國文化工作者中引起了熱烈反響。連日來,全國文化工作者迅速展開了多種形式的學習活動,讀原文、悟原理,深入領會十九大精神。大家一致認為,人民的需求是多方面的,在新時代,人民的精神文化需求是構成美好生活需要的重要組成部分,文化建設則是解決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的重要手段。大家一致提出,要在未來的工作中以十九大精神為指引,充分發揮中華民族強大的文化創造力和先進文化的積極引領作用,進一步推動文化建設各項工作的開展,以文化的繁榮興盛助推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
清華大學美術學院藝術史論系主任陳岸瑛說:“對美好生活的追求包含諸多層級,最高層級的追求是文化性和精神性的。從文化層面來看,‘不平衡’意味著區域間發展不平衡,一些地區文化繁榮,而另一些地區文化供給不足;‘不充分’意味著文化設施數量不足,文化活動較少,區域性文化密度有待提高。為解決文化發展的不平衡不充分問題,除需進一步推進經濟發展、縮小貧富差距,還需積極探索文化建設的新理念、新方法。”
欣賞文藝作品是人民群眾主要的精神文化需求之一,也是構成人民美好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十九大報告提出要“繁榮發展社會主義文藝”,對此,中國國家話劇院黨委書記兼副院長景小勇說,報告為我們今后工作指明了方向,我們在作品創作中一定要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創作導向,大力開展“深入生活、扎根人民”實踐活動,不斷創作出謳歌黨、謳歌祖國、謳歌人民、謳歌英雄的話劇作品。中國國家京劇院青年演員白瑋琛激動地說:“作為一名新時代的青年文藝工作者,我們肩負著新的文化使命。我會堅定自己的信念,繼承好前輩藝術家留下的藝術瑰寶。就在這個月,我報名參加了文化青年走基層活動,希望能把京劇藝術送到祖國的每一個角落,為改善老少邊窮地區群眾的文化生活環境作出自己的貢獻!”
不斷完善的公共文化服務體系是提升人民群眾幸福感和獲得感的重要途徑。國家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專家委員會副主任委員吳建中表示,我國公共文化事業發展正在進入一個新階段,今后的工作重心將更加注重以科技創新為新動能,以文化惠民為落腳點,更加注重從量的發展向質的提升轉移,從陣地服務向線上線下融合發展,讓公共文化服務助力提升老百姓的幸福感和獲得感。
遍布祖國大地的文化遺產是中華民族的瑰寶,如何讓這些遺產“活”起來是文化工作者重要的使命和任務。同濟大學建筑與城市規劃學院教授張松認為,報告特別強調了生態文明建設,這無疑將更加有利于對文化遺產以及歷史文化名城、歷史文化街區的保護,城市、城鎮、村落的環境品質也將得到提升,人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將進一步獲得滿足。
文化產業和文化市場的發展完善,以及文化消費的提質升級對于進一步滿足人民群眾的精神文化需求具有重要作用。國家行政學院社會和文化教研部主任、文化政策研究中心主任祁述裕認為,十九大報告中關于文化產業發展的論述完整準確地概括了當前和未來一段時間文化產業發展的重點,為文化產業未來的發展指明了方向。其中,健全現代文化產業體系和市場體系是關鍵,因為要保證文化產業的健康快速發展就必須要完善包括人才、資本、技術等在內的要素市場,建立信用體系、監管體系和行業管理體系,同時著力培育新型文化業態,保證文化產業不斷產生新的增長點。
十九大報告要求加強中外人文交流,以我為主、兼收并蓄。對此,北京第二外國語學院教授李嘉珊表示,要全面準確領會報告精神,認真把握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的階段性特征,為解決發展不平衡不充分問題貢獻智慧。“新時代呼喚新作為,新矛盾要找新方法。我們要發揮思想交流在中外交往中的重要作用,以新型智庫建設為契機,結合融媒體傳播手段,講好中國故事,傳播好中國聲音,為促進‘一帶一路’文化交流、文明互鑒、民心相通作出新努力。”國聲智庫文化發展中心執行主任徐蘊峰說。
對于十九大報告中提出的重要論斷,文化科技工作者也倍感振奮。中國傳媒大學教授、視聽技術與智能控制系統文化部重點實驗室主任蔣偉認為,美好生活更多地體現在人們對文化、精神領域的更高追求上,這種需求的日益增長,對文化產品的提供者提出了更高要求。“十九大報告特別強調在建設創新型國家過程中,堅定不移地貫徹創新驅動戰略。面對國家的召喚和人民的期盼,文化科技工作者責無旁貸。”蔣偉表示。
來源:中國文化報 責任編輯:林思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