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頁 > 產業智庫 > 內容

寧夏吳忠市: 讓公共文化更加普惠廣大群眾

http://www.vixenlinks.com 【泉州文化產業網】 時間:2017-11-15

吳忠市召開創建國家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示范區動員大會

吳忠市圖書館第一屆理事會成立

吳忠市特色公共文化服務模式——“濱河回鄉大舞臺”文藝演出

吳忠市督查組一行督查同心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示范區創建工作

鹽池坐唱《王貴與李香香》

吳忠市位于寧夏中部,地處寧夏平原腹地,是寧夏沿黃河城市帶核心區域。吳忠瀕臨黃河,黃河穿城而過,有著悠久的歷史,是中華文明的發祥地之一。吳忠素有“塞上江南·魚米之鄉”的美譽,黃河文化、回鄉文化、紅色文化和移民文化、慈善文化交相輝映、異彩紛呈。作為北方游牧民族與漢族文化的交匯點,吳忠是全國回族人口比例最高的地級市,馳名中外的“中國回族之鄉”。

黨的十九大對新時代文化建設確立了更高目標,提出了更高要求。吳忠市將深入貫徹落實十九大精神,以滿足人民群眾過上美好生活的新期待為導向,進一步堅定文化自信,激發文化創新創造活力,加快國家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示范區創建步伐,推動少數民族地區文化繁榮興盛。

目前,吳忠市80%的鄉(鎮)綜合文化站和70%的村(社區)文化服務中心達到國家驗收標準,實現了文化設施到村、文化服務到戶、文化普及到人、文化扶貧到“根”的“四到”目標,切實發揮村綜合文化服務中心宣傳黨的方針政策、培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等重要作用;推動群眾向上、向善的精神追求和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讓公共文化服務更加普惠廣大群眾。

自2015年吳忠市獲得第三批國家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示范區創建資格以來,承擔著在全國少數民族聚居區先行一步、探索經驗、提供示范的重要使命。示范區創建啟動以來,吳忠市大力加強城鄉公共文化設施網絡有效覆蓋和多元化服務供給體系建設,先后實施一批具有示范帶動效應的重點文化工程,舉辦一系列具有重大影響力的節會和群眾文化活動,創作一批本土特色濃郁的藝術精品。以“吳忠市特色公共文化產品生產與推廣機制”為研究方向,大力推進公共文化服務標準化、均等化、品牌化、數字化、社會化和制度化,基本形成統一規劃、覆蓋城鄉、功能齊全、設施先進、實用高效的公共文化服務設施網絡,不斷豐富公共文化服務供給內涵,有效彌補城鄉公共文化設施不足、服務供需不協調、文化與科技融合不夠、社會參與度不高的短板,充分發揮公共文化軟實力作用,突出民生轉型、增進福祉,群眾滿意度不斷提高,打通文化惠民“最后一公里”,為全市文化事業繁榮發展奠定了堅實的文化基礎。

城鄉公共文化設施全覆蓋,四級服務網絡基本建成

每一天,沉睡的鄉村都在鄉(鎮)綜合文化站、村綜合文化服務中心、農民文化大院熱情洋溢的舞步、優美歡快的樂曲、嘹亮祥和的歌聲中被喚醒……為加強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吳忠市以推進自治區政府為民辦實事——貧困地區村綜合文化服務中心建設為契機,創新“一四四三一”工作模式,以補齊“短板”為中心。

堅持“四性”,即公益性、基本性、均等性、便利性;促進公共文化服務“四化”發展,即標準化、均等化、社會化、數字化;突出“三個設計”,即頂層設計、過程管理設計和考核驗收設計;堅持“一把尺子量到底”,整合各類資金共計1.04億元,按照一個文體廣場、一間多功能文化活動室、一個簡易戲臺、一間圖書閱覽室、一套文化活動器材、一套廣播影視器材、一套體育健身設施等“七個一”標準,在下轄紅寺堡區、鹽池縣、同心縣建設集黨員教育、宣傳文化、教育科技、體育健身、民政衛生于一體的村綜合文化服務中心132個,在此基礎上,將剩余152個村綜合文化服務中心按照相同標準進行建設,實現轄區貧困縣村綜合文化服務中心全覆蓋。

該項目的實施,有效打破了全市在示范區創建過程中村級公共文化服務陣地不健全的瓶頸,通過新增投入、升級改造,鄉(鎮)、村(社區)兩級公共文化設施得以全面提檔升級。按照“建得起、有人管、用得好”的建設思路,每個鄉鎮均按3名正式編制、每個村至少1名政府補貼人員的標準配齊文化管理員,并配套制定《鄉鎮綜合文化站管理辦法》《村綜合文化服務中心管理辦法》《鄉鎮和村文化管理員管理辦法》《鄉鎮和村綜合文化站、綜合文化服務中心服務標準》等一系列管理考核獎懲辦法。

一幢幢嶄新的圖書館、文化館拔地而起……現在的文化場館已不是破舊的模樣,公共文化陣地已成為每個縣市區最耀眼的地標性建筑。示范區創建期間,吳忠市累計投入資金16.2億元,相繼建設了黃河文體會展中心、吳忠美術館、紅寺堡文化館、鹽池縣圖書館、青銅峽市文化館等一批公共文化基礎設施。在市區,一座座地標性公共文化建筑拔地而起……兩館一中心、回族歷史人物園、大禹文化園等十幾個文化園星羅棋布,為群眾提供了更多的文化活動場所。縣級圖書館、文化館、博物館、數字影劇院等公共文化設施完善,均達到國家建設標準要求。吳忠市現有縣級以上文化館5個(國家一級館2個)、圖書館5個(國家一級館2個)、博物館14個、數字影院11家。全面實現市有公共圖書館、文化館、博物館、劇院、非遺展示館,縣有公共圖書館、文化館,鄉鎮(街道)有綜合文化站,行政村(社區)有綜合文化服務中心(配套建有文化廣場)的四級公共文化服務設施網絡體系建設。

“看單點菜”送文化,特色文化供給豐富多彩

群眾既是文化的創造者,也是文化的享有者。群眾認可、群眾滿意才是公共文化服務的及格線。吳忠市通過創建國家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示范區,采取“自下而上、以需定供”的互動式、菜單式、分眾化服務方式,創新傳統文化、扶持通俗文化、引領流行文化、改造落后文化,豐富優秀公共文化產品供給,實現了公共文化服務“適銷對路”。

作為全國基層文化志愿服務項目、寧夏回族自治區“歡樂寧夏·特色廣場文化品牌活動”、吳忠的文化名片,至今已走過20個年頭的“濱河回鄉大舞臺”魅力依舊。

國家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示范項目、全國文化志愿服務推進年系列活動示范項目——公共文化服務進慈善產業園區持續實施,繼續為立德、弘德、同德3個慈善產業園區進行菜單式配送,培育慈善文化在吳忠開花結果。

在全市610個宗教場所開設“文化書屋”,倡導舉行升國旗儀式,弘揚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用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浸潤信教群眾,在增進民族團結、促進社會和諧中發揮著積極作用。

采取展覽展示、互動演繹等形式,在每年6月第二周舉辦“絲路回鄉文化遺產周”,讓文化遺產融入現代生活,盤活傳統文化資源,打造更響、更亮的文化品牌,進一步保護傳承優秀傳統文化,弘揚中華文明。

近兩年,吳忠市先后有多項文藝精品榮獲省部級以上獎勵,新編精品劇目層出不窮。舞蹈《夯墻樂》《蓋碗飄香》獲中國·寧夏第四屆回族舞蹈展演“沙棗花”榮譽稱號;打擊樂《塞上鼓韻》獲2016年太原全國鑼鼓邀請賽銀獎。秦腔劇目《過草地》代表寧夏赴京參加紀念紅軍長征勝利80周年演出,紀念陜甘寧省豫海縣回民自治政府成立80周年“同心共筑中國夢·寧夏吳忠市同心縣脫貧攻堅歷程展”在北京民族文化宮展出……

吳忠市圖書館確立的“2+X”圖書流動服務模式,在每月第一、三周的周六日,定時定點到社區進行固定服務,提前公布流動服務路線和時間,實現圖書流動服務“公交化”。

開展的網絡春聯征集、微電影評選、社區鄰居節、“國風家訓·詩韻端午”和“絲路回鄉·感恩父母·孝行天下”經典誦讀、廣場舞PK、“公共文化 我參與 我快樂”書畫攝影評選、塞上明珠冰雪文化節、“黃河岸邊吼一聲”秦腔聯賽、農村公益電影放映及全民健身等一系列具有創新性的群文活動,群眾積極參與、給予好評。在吳忠,特色文化大餐遠遠不止這些,像“書香吳忠·全民閱讀”“文化吳忠大講堂”“百姓書場”“結對子·種文化”“黃河文化周”等特色活動,不僅讓城鄉居民感受到參與群眾文化活動的樂趣,更向南來北往的游客展示吳忠這座魅力城市的風采。

創新服務方式,數字化服務讓文化惠民更便捷

隨著時代的發展,群眾快速增長的精神文化需求呈現多樣性、多層次特點,給創新公共文化服務的內容、樣式、風格、方法等提出了更高要求。

在示范區創建過程中,吳忠市勇于創新、整合資源,把“互聯網+公共文化”列入“智慧吳忠”建設的總體規劃中,依托文化信息資源共享工程、國家數字圖書館推廣工程,高標準建設市級數字化圖書館,共享各類免費數字文獻資料達到30TB;在市圖書館、文化館建設回鄉地方特色、吳忠記憶等5個特色數據庫。

寧夏首家24小時自助借閱室落戶吳忠市東方秦韻社區。市區內各大商場、醫院、社區等人口密集場所均安裝電子借閱機、大屏讀報機,方便群眾隨時隨地閱讀。轄區各縣市區80%的鄉鎮、(村)社區均按規劃標準配備電腦、設置免費WiFi數字文化設備,為群眾提供快速便捷的數字文化資源服務,基本實現便利、均等、共享的公共數字文化惠民“福利”。目前,全市公共文化數字云平臺正在籌建中,吳忠市公共文化數字化建設正在開啟新的探索之旅。

深化體制改革,積極引導社會力量推動公共文化建設

鼓勵、支持和引導社會力量參與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是構建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提高公共文化服務供給能力和總體水平的有效舉措。為推動公共圖書館、文化館運行機制創新,提高公共文化服務效能,更好地滿足群眾公共文化需求,吳忠市先后完成市文化館、圖書館法人治理結構建設,組建市文化館、圖書館理事會,讓社會各界參與文化館、圖書館的決策、管理,吸引民間資本和社會力量參與文化館、圖書館的建設與運營,實行文化館、圖書館總分館模式,大力提升文化事業單位的服務保障水平。制定出臺《吳忠市政府購買公共服務指導性意見》和購買目錄,全力實施政府向社會購買公共文化服務機制,每年投入資金200萬元實施政府購買文藝演出送基層服務,吸引大量社會演出團隊參與公共文化服務供給。

同時,通過政府引導、專業策劃、市場運作等方式,吳忠市成功舉辦六屆寧夏黃河金岸(吳忠)國際馬拉松賽、五屆全國青少年航空航天模型錦標賽、兩屆全國沙灘排球巡回賽以及兩屆絲路回鄉微電影展評等重大賽事活動。注冊星級民間文藝團隊510支。注冊文化志愿者5400人,涉及文藝表演、文化輔導、文學創作、體育健身、文藝講座、文化展示、文化傳播、人才培養等22個文化志愿者團隊,參與各項公共文化活動服務2.3萬多人次。開展一批以“文化服務陽光行動”為代表的志愿服務項目,涌現出非遺傳承人李夏英、趙文花、謝芳等一批“全市最美志愿者”,以及市宣傳文化中心互善聯盟愛心公益社團、市民族書畫院文化志愿者服務隊等一批“最佳志愿服務組織”,形成政府主導、社會參與公共文化建設的生動局面。

持續推進課題研究,釋放落實公共文化發展政策紅利

為扎實推進國家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示范區創建工作,充分發揮理論指導實踐、政策推動落實的重要作用,積極探索公共文化服務標準化、均等化的模式、路徑、方式和措施,吳忠市精心部署示范區創建制度設計研究課題實施。成立了由行政部門負責人、專家學者和一線文化工作者共同組成的課題研究工作領導小組及課題小組,并組建符合“三三制”要求的研究團隊完成課題研究任務。以“吳忠市特色公共文化產品生產與推廣機制研究”課題入手,系統梳理地方特色文化資源,探尋把地方特色文化資源轉化為公共文化產品的模式、路徑和舉措。

課題組在理論研究取得成果的基礎上,轉化并出臺《關于鼓勵和支持吳忠市特色公共文化產品生產與推廣的意見》《吳忠市特色公共文化精品創作扶持辦法》《吳忠市政府向社會力量購買公共文化服務管理辦法》等20余項政策文件,各縣區結合實際相繼出臺公共文化設施效能建設、文化服務供給、服務考核評估等一批配套政策。吳忠市還積極推進文化立法工作,形成一整套完備有效的特色公共文化產品生產與推廣長效機制,更好地提高政府公共文化服務能力,極大滿足當地群眾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需求,促進文化在基層生根發芽,實現了國家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示范區創建工作制度化、長效化。

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和完善是一項長期的系統工程,只有起點,沒有終點。吳忠市將認真踐行黨的十九大精神,貫徹落實好《中華人民共和國公共文化服務保障法》,進一步加大公共文化基礎設施投入力度,促進公共文化均衡發展,推動公共文化場館免費開放、高效利用,提高公共文化服務效能,推進公共文化數字化建設,激發公共文化發展活力,保障人民群眾基本文化權益,讓人民群眾共享文化建設新成果。

(吳忠市文化體育新聞出版廣電局供稿)

來源:中國文化報 責任編輯:林思喆

延伸閱讀

欧美日韩精品亚洲综合中文一区,九色在线精品视频,欧美日韩国产在线成人精品,久久久久青草太香综合精品
在线好屌妞国产精品 | 久夜色精品国产噜噜 | 亚洲日韩国产麻豆 | 亚洲欧美日韩在线综合专区 | 日韩亚洲欧洲美三区中文字幕 | 久久好看免费精品视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