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文化產業領域各行業紛紛以多種形式組織學習黨的十九大精神。文化從業者們表示,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十九大開幕會上作的報告充分強調了文化的重要性,這讓文化工作者備感振奮、備受鼓舞,同時也更加自信,要更加自覺擔負起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賦予的新的文化使命。
結合當下中國影視產業取得的成就和面臨的問題,如何在創作、教育以及市場培育等領域促進影視行業向新生活、新時代的前景邁進,成為影視行業研討學習黨的十九大精神的重點。11月4日,來自全國各地的數十位影視專家學者齊聚北京師范大學舉辦的“新時代”影視現狀與發展研討會,為當下影視產業在新時代的發展方向把脈。
確立新品格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總書記為核心的黨中央高度重視文藝工作,推動文藝工作取得了歷史性重大進展。5年來,中國影視產業呈現出了欣欣向榮、蓬勃發展的態勢。與會專家一致表示,經過這些年的發展,中國影視行業創新活力、創作活力顯著增強,創作積極性空前高漲;影視作品中所體現出的主旋律更加深入人心,呈現形式更為活躍多元,社會感召力、影響力更為廣泛;市場空前活躍,規模增長迅速;人才培養機制不斷完善,行業新力量脫穎而出……同時,專家也指出,當前影視行業仍存在一定不足,諸如市場的躍進和文化內涵的表達尚未平衡,“叫座不叫好”和“叫好不叫座”的現象較普遍,中國影視作品在國際市場上所占份額仍然較低等。
“新時代呼喚銀幕新形象。”中國電影文學學會副會長趙葆華說,影視藝術創作者要關注自身所處的時代,創作出更多以愛國主義、改革創新為核心,具有時代精神、民族精神的新人物、新形象。“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里,中國影視作品過度倚重娛樂狂歡的創作模式,令市場彌漫著過重的世俗品格,導致英雄品格不足。” 趙葆華認為,電影《戰狼2》的出現,不僅彰顯出了新時代的軍人形象,更彰顯出新時代的精神氣質,這樣的主旋律電影應成為今后影視創作的方向之一。此外,他還表示,在謳歌黨、謳歌祖國、謳歌人民、謳歌英雄的同時,影視創作者還要關注日常狀態下的英雄品格,創作出在現實生活中積極向上、具有拼搏精神、充滿陽光正能量的“平凡英雄”形象。
針對中國電影產業未來的發展,北京電影學院教授黃式憲表示,影視創作者需要深刻認識并把握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歷史步履和時代新課題。“要在現代文明的高度上重塑電影敘事的觀念,需要遵循時代的訴求,并大力倡導現實主義精神。”他說。
作品滿足人心
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指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了新時代,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包括精神文化生活的需要,而影視作為人民喜聞樂見的精神文化食糧和重要的文藝形式,則肩負著重要的文化傳播使命。
在北京師范大學藝術與傳媒學院教授周星看來,人民對于影視作品豐富性、品質化的需求和當前影視產業發展之間同樣存在不平衡的狀況,“讓美好生活在影像中得到充分表現,中國影視作品在這方面依然還有許多不足。”周星說。
中國傳媒大學教授胡克對此表示認同,他以當下的類型電影創作為例,指出中國影視作品類型雖然正在走向多樣化,但在部分題材表現上仍缺乏成熟作品。“尤其是戰爭片、科幻片、兒童片、青春片等類型電影,目前在創作上仍缺乏亮眼之作,在講述故事和人物關系處理方面相對簡單。”他說。
北京電影學院教授鐘大豐認為,如何在追求影視作品商業價值的同時,兼顧拓展其新的藝術境界,值得業界更深入的思考。
堅定文化自信
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提出,要堅定文化自信,推動社會主義文化繁榮興盛;并指出,沒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沒有文化的繁榮興盛,就沒有中華民族偉大復興。
與會專家一致表示,“文化自信”是影視產業發展的根本前提。北京大學藝術學院副院長陳旭光表示,堅定民族自信、文化自信是把文化樣式轉化為文化建設有機源流的前提,這既包括傳統文化、民間文化,也包含平民文化、主流文化等,甚至亞文化、邊緣文化等,“所有的文化樣式都是不可忽視的,唯有在這樣兼容并包的文化資源中,影視創作的題材和類型才會更加豐富。”他說。
周星認為,文化自信意味著影視創作不再是對歐美大片成功經驗的一味模仿、生搬硬套,也不是以西方影視的標準去衡量中國作品的水準、以歐美的文化邏輯去塑造中國影視的審美價值,而是憑借中華傳統文化和時代文化的特質,打造出優秀的本土作品。今年以來,印度電影《摔跤吧!爸爸》和泰國電影《天才槍手》的成功,都為中國本土影視作品生產提供了借鑒。
黃式憲說,近年來,盲目追逐收視率、過分倚重票房、明星至上、原創匱乏等亂象在影視行業頻現,這和文化自信的缺失不無關系。“‘作家、藝術家都是人類靈魂的工程師’這句話很久沒有人提了,因此,影視創作者不應辜負‘人類靈魂工程師’的文化地位和其所承擔的時代使命。”他表示,影視從業者需要有一種文化的韌性和定力,與時俱進。
談到中國影視作品如何走向世界,北京師范大學藝術與傳媒學院院長胡智峰認為,新時代中國的影視創作首先要擁有大國心態,“讓世界去理解中國的文化,并不僅是單純地強調民族文化的獨特性,還要找到更現代、更通行的表達方式,在傳統主流價值和大眾時尚趣味之間找到一種平衡。” 他說。
來源:中國文化報 責任編輯:林思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