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興碼頭
江口碼頭包含美山碼頭、文興碼頭,位于泉州市豐澤區法石社區美山村和文興村,處在江海交匯處的咽喉地帶,內航可直達晉江內河,距泉州 15 里,為宋元泉州港鼎盛時期泉州城區與港區水陸轉運的樞紐,沿江的集群商業碼頭。
文興碼頭始建于宋代,呈南北走向,從江岸自上而下延伸至江面,為石構斜坡階梯的駁岸碼頭,以錯縫形式為主砌筑,現存部分長34 米,寬 3.50米,碼頭基礎以松木樁進行加固。岸邊現存宋代寶篋印經塔一座,塔身為花崗巖,現存兩段,系分別雕鑿后再行銜接。上段邊長 0.68、高 0.65 米,四面各有一尊半浮雕的半身佛像。下段邊長 0.70、高 0.49 米,其四面各陰刻一字,由右至左順讀為“佛”“法”“僧”“寶”。
美山碼頭始建于宋代,碼頭長 7.75 米,臨江處筑就石構墩臺,以“一丁一順”的方法交替疊砌,現存部分長約30 米,寬約20 米,墩臺東西兩側各附有一條南北走向的石構斜坡式道路,向南延伸至江中。墩臺的臺基由下而上漸次內收,外側壁面呈斜狀,以供大船深水停泊。由于江底為軟基,碼頭基礎的底層均以松木樁(“睡木沉基”)。
元至正五年(1345 年),伊本·白圖泰提到“余見港中,有大船百余,小船則不可勝數矣”,描寫為這一帶江面的盛況。20 世紀 50、80 年代,在此發現 12—15 世紀的造船遺址、船骸、石碇等及數座伊斯蘭教石墓。其中法石港宋船(未發掘)是繼泉州灣后渚港海船出土之后的又一宋代海船重大發現。
美山渡碼頭
美山渡碼頭系宋至清代的古建筑。渡頭離水面約4至5米,寬約13至15米,為花崗巖筑砌,上層約1米左右為近代筑砌,下面為舊有的石構筑砌,可判斷為宋至清不同時期的迭壓。石構多作丁順砌法,臨水面有多處崩塌。該渡頭水位較深,是法石村古代重要的碼頭之一。
在渡頭北側有市級文物單位美山天妃宮,祀海神媽祖。該宮由照墻、山門、大殿、兩廂廊等組成一完整建筑群。該宮在正德年間曾作為廣東高州一帶人從海上販運入泉的聚居地———高州會館。
當時,這一帶還設有河泊所,清代時設有文館、武館及海關,現均廢。
文興碼頭
來源:海上絲綢之路官網 責任編輯:林思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