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安青山宮位于惠安縣山霞鎮青山村北側,宮內供奉“靈安尊王”又稱“青山公”“青山王”,是惠安縣的主神之一,被奉為“惠安境主”,與湄洲島的“天妃宮”、漳州龍海的“慈濟宮”并稱為“閩中三宮”。
靈安尊王原名張悃,光州固始縣人。唐光啟元年(885年)隨王潮、王審知入閩,后任閩將,曾率兵駐扎在惠安的青山下,因抵御海寇有功,歿后鄉人“廟而祀之”。五代時期為民間自發崇拜。北宋太平興國六年(981年),在山霞青山始建青山宮。南宋紹興五年(1135年)賜廟額“誠應”,南宋紹興十九年(1149年)封“靈惠侯”。南宋景炎元年(1276年),晉封張悃“靈安王”,賜額“敕封青山靈安王廟”。
青山宮明清間數次重修,清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大修建。現宮內尚存有明洪武十六年(1383年)和明成化元年(1465年)重修碑記2方。
1982年各方熱心人士組織成立了“青山宮文物古跡維修董事會”,于1983至1992年多次、擴建。宮宇依然保持宋代建筑風貌,為福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建筑規模
廟宇靠山面海,高聳寬敞,雕梁畫棟,碧瓦飛甍。它與左邊的“文昌閣”“香積廚”,右邊的“英烈祠”“功德堂”融為一體,規模宏偉壯觀,被稱為“閩中三宮”之一。
青山宮坐北朝南,占地1000多平方米。中軸線上自南而北依次為山門、兩廊、前殿、后殿。東側有文昌閣,西側有英烈祠。
靈安王廟(即主廟)坐北向南,由前殿、深井、中殿、后殿組成。廟宇高聳,氣勢雄偉。前殿面闊、進深各5間,后殿面闊5間,進深4間,兩殿皆為抬梁穿斗式混合木構架,硬山屋頂。前殿以屋頂雙坡急瀉聞名。
文昌閣并排于主廟東側約6米處,內有惠安縣第一任知縣古石雕塑像。有放生池、中亭閣、正廳,縱深向上遞高,斯文典雅。
英烈祠在宮西南6米處,坐西北向東南,正中有“相公爺”(神姓辛、系屬張悃愛將),眼觀海峽兩岸。相傳該祠得穴,俗稱“日出臺穴”。該祠為青山的一大奇觀。
人文特色
“青山王”是惠安地方特有的歷史人物神,其信仰始于五代,形成于宋代并發展至全盛,至今已逾千年,地域分布相當廣泛。
惠安縣及泉港區建有主祀青山王宮廟的鄉鎮達三分之二以上,尤以山霞、張坂、崇武和螺陽四鎮為盛。至于民居私奉青山王、青山媽,則全縣各鄉鎮皆有。舊屬泉州府各縣及其北鄰的仙游縣等,也建立青山王宮廟或供奉青山王神像,而泉州東湖早在宋代即有青山王廟宇,至今在市區的宜春宮尚配祀有靈安王(即青山王)。南宋福建浦城人真德秀在南宋嘉定八年(1215年)任江東轉運副使時,曾多次祈求張大帝(即青山王張悃)神靈降雨救旱。
青山王信仰隨著惠安人外遷也傳播到了海外。明清時代,青山王的“香位”傳到臺灣、港澳、新加坡、馬來西亞、菲律賓、緬甸、泰國、日本等地。
對臺交流
“青山王”是惠安縣的守護神。早在明清時代,到臺灣開墾的惠安先民將其文化、風土等融入臺北萬華一代,并以故鄉惠安青山為名,為落腳之地取名“青山里”。惠安青山宮也隨之分靈至臺灣。目前,臺灣主祀青山王的宮廟有200多處,較大的包括臺北市鴻福宮、板橋青山宮、艋舺青山宮、新竹青山宮、高雄靈安宮等。
旅游小貼士
青山宮背靠青山,面對浩海,有青山虎穴、羊嶼浮練、燭山晨照、古軍事地形等,整體規模較大,是旅游、景仰的圣地。自駕游可沿著324國道往張坂方向,或沿海通道往崇武方向就可以看到青山宮的標識牌,也可在泉州客運中心站乘坐泉州到崇武的班車到青山宮下車。
來源:泉州文化產業網 責任編輯:林思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