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制的模具是木制的
菱形的糕點至今仍會勾起許多人兒時的甜蜜記憶
在許多老泉州人的童年記憶里,有這樣一種香甜的小吃叫甜糕阿,呈菱狀的白色小糕點,中間夾層是鮮艷的黃色糖漿。這種小吃相傳已有近百年歷史,但如今市面上已經很難買到了。近日,記者來到石獅市區上帝街一家從事甜糕阿制作20多年的小店,近距離探訪魂牽夢繞的兒時美味是如何制成的。
制作:不用蒸煮就能吃
店主何女士今年51歲,制作甜糕阿已經20多年,“以前父親在石獅一家餅干廠工作,后來自己出來賣糕點,這門手藝就是從父親那學來的。”何女士介紹,除了甜糕阿,她們也做咸糕阿,一甜一咸滿足各種口味需求。
何女士用一個鐵碗舀了3大碗米制膨粉,再倒入2大碗糕粉,加入一碗白糖水,然后用雙手開始搓揉。十幾分鐘后,白色的粉狀物變得蓬松起來。隨后,她取出特制的菱形模具,在底層鋪上一些搓揉好的粉,加入一湯匙的黃糖漿做夾層,再蓋上一層粉,最后用模具壓實,一個菱形的甜糕阿就做好了。
咸糕阿的做法比甜糕阿稍復雜一些,首先用搟面杖將黑芝麻磨碎,加入適量磨碎的花生,倒上3大碗米制膨粉、2大碗糕粉和一大碗白糖水,最后再灑上適量的鹽,用均勻力道揉搓10多分鐘。隨后用一個橢圓形的模具壓制后,就變成一個個橢圓形的咸糕阿。
“做好后,要放一天再吃,口感最佳。”何女士說,咸糕阿和甜糕阿可以存放一個禮拜。
品嘗:純手工制作口感好
記者分別拿起一塊品嘗,咸糕阿尚未入口,濃濃的芝麻花生香便撲鼻而來,入口有十分松軟的口感,口中咸香四溢。甜糕阿的夾心層是香甜的糖漿,甜甜的味道沁人心脾。何女士介紹,咸糕阿加水后可泡成糊狀,又是一種不同的風味。
何女士說,做甜糕阿是純手工制作,沒有用任何的機械,做出來的口感才比較好。只是,口感好就要付出更多的勞動。做甜糕阿每天都要站著,時不時還得蹲下去拌粉,每天工作十多個小時,也只能做1000個左右,“一開始還比較受不了,后面慢慢習慣了。”
流傳:香港客戶每月采購
“小時候就吃過這種甜糕阿,但長大后就很難買到了。”常來買甜糕阿的市民小陳說。
“店里的甜糕阿和咸糕阿遠銷香港。”何女士介紹,有一位香港的客戶每個月都要從小店采購幾批的甜糕阿和咸糕阿,用汽車運到香港售賣,當地人很喜歡這種閩南特色的糕點小吃。
“我們幾個兄弟姐妹都會做,但現在只有我們兩姐妹繼續在做。”何女士表示,她女兒也準備接過衣缽。
來源:泉州網 責任編輯:曾麗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