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頁 > 產業智庫 > 內容

科技+電影,碰撞出中國電影新藍天

http://www.vixenlinks.com 【泉州文化產業網】 時間:2017-12-14

■身處新技術潮流中,電影人若不諳熟、不掌握高科技手段,就拍不出像樣的現代風格影片

■今后電影技術的創新,仍可在“拙”上大做“巧”文章,讓藝術探索與技術可能性的開發同步,層層推進技術發展,而不是急于一步到位,一有就濫用,揮就急就章。國內技術流電影在這方面做得還很不夠

■中國電影工業的完善和中國電影藝術的創新,在很大程度上依賴于計算機科技,所以要鼓勵電影制作人員同計算機科研人員溝通交流,建立深層次合作,爭當電影+科技的先行者

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要繁榮文藝創作,堅持思想精深,藝術精湛,制作精良相統一;要提升藝術原創力,推動文藝創新”。電影作為當代最重要和最大眾化的藝術樣式之一,如何在內容挖掘、創作方法、藝術表現、制作技術等各個方面都傾力做到“精”和“新”,是一個大課題,需要業界和學界共同深入探討。本文試就電影技術的創新問題略述淺見,拋磚引玉。

新科技與市場、新受眾群互動,是影市發展趨勢

眾所周知,電影是科技和藝術聯姻而生的產物。電影發展到現在的水平,一直受惠于科技。每一種新技術、新設備的發明,都為電影藝術提供了新的美學和藝術可能性,豐富了電影語言和表現手段,從而使電影更加接近于其美學目標——到了2010年代后,除了高度真實感,還講求沉浸式體驗和互動式觀影。

縱觀電影120年歷史,從上世紀20年代末的聲音和變焦距,四五十年代的彩色和寬銀幕,70年代的防抖攝影機,80年代的電腦特效,90年代的3D到本世紀初漸次崛起的立體聲效、高清晰、高幀頻、4D和直投式LED等,無不推動著電影在產業、藝術、技術等各方面的演變和精進。

李安說:“電影本身就是科技,新科技讓電影回歸其最基本。”電影技術的發展影響著電影內容的創新,也改變著電影內容的傳播方式,甚至影響著人們的生活方式和消費習慣,可見科技對電影之重要。如今,電影新科技的不斷涌現,使得電影更加趨向于技術美學化,從而開創出一個新的派別(分支),亦即技術主義(其他兩個派別分別是寫實主義和以戲劇美學為傳統的經典主義)。身處新技術潮流中,電影人若不諳熟、不掌握高科技手段,就拍不出像樣的現代風格影片。而觀眾特別是年輕人,青睞能給人強烈視聽震撼的技術主義電影,如科幻片、奇幻片等在影市大當其道。以技術為支撐的這類電影,所呈現者無疑是非現實的、亦真亦幻的世界,卻為人類營造了共同的想象世界,故而,這些執技術之牛耳的電影比較容易實現國際化,能有力地掌控全球市場。好萊塢商業大片就是憑借不斷開發新電影技術而獨霸天下,這類影片今后恐怕還將拍得更多,在技術上推向更極致。

我國近幾年也自主攝制了一些充滿技術主義色彩的電影,如《捉妖記》《尋龍訣》等,還有與外國合拍的大片《長城》等。《戰狼2》也用大量新特效來加強表達中國自信的效果,最終獲近60億元的票房。如今,我國許多影片的技術質量已相當高,特效酷炫、影像逼真、畫面質感強已經不是外片專屬,且在音畫呈現的某些方面與好萊塢大片比較也相差不遠。當然,技術主義電影這一支也免不了讓人有技術泛起、過分炫技之虞,在把控技術美學的指向上,業界內外很多人都意識到了所謂的技術主義,尚欠具有中國特色、中國風情的人文化境界(這值得另行撰文探討)。

中國電影創新,要更善于與計算機科技合力

自一誕生起就以夢幻般的呈現方式讓人類傾慕的電影,其依靠技術對藝術的貢獻,主要體現于兩個方面。一是新技術初生時的“拙”反而催生了電影藝術呈現上的“巧”。這在電影史上不乏佳例。在大師們獨具匠心的處理下,黑白畫面被拍攝得極富影調層次感和細膩感,甚至讓人產生了有彩色感的錯覺,如《土地》(1930年);普通大小銀幕用水平蒙太奇分割成多個并列鏡頭或多幀合一的“寬銀幕”,如 《拿破侖》(1927年);“景深鏡頭”使平面具有縱深感,如《公民凱恩》(1941年),等等。今后電影技術的創新,仍可在“拙”上大做“巧”文章,讓藝術探索與技術可能性的開發同步,層層推進技術發展,而不是急于一步到位,一有就濫用,揮就急就章。國內技術流電影在這方面做得還很不夠。二是技術層出不窮的新,可以大大豐富電影的“武器庫”,同時有一些特別有創新性的技術發展,可以用以控制電影成本。像李安獨創拍攝的《比利·林恩的中場戰事》,票房雖僅及成本一半,但其所運用的高幀頻優點多,兼具3D、高清晰和沉浸式的特點,且成本較低,在適宜的電影題材與呈現風格方面,真可以用來大大開發探索。據悉《阿凡達》2、3集的拍攝,就都采用高幀頻技術,李安“吃蟹”式的埋單(成本有限),其實為后來者開拓了一個新的空間。國產電影在“拿來”新技術運用時,比較一窩蜂地走“高大上”的路子,往往導致在電影人文意涵與市場接受度還沒有很好預期的時候,其拍攝成本已經達到天文數字。

一些專家認為,過去10年銀幕塊數的劇增和放映技術的進步,倒逼中國電影迅速追趕世界一流的電影制作工藝,但我們應該走自主創新發展的道路。中國電影與科技的握手,迫切需要著力開發計算機視覺、圖形和人機交互性能,借以豐富制作手段;需要探索綜合利用3D、高幀頻、高動態、廣色域乃至激光等技術,全面提升國產片的科技含金量,提升視聽質量,強化觀影體驗;需要加快創立基于數據分析和機器學習技術的電影智能化制作流程和業務模式。這些技術方面的升級,也意味著要有一種嶄新的“講好中國故事”的方式,而創作者將面臨更大的挑戰,不能再以老思路來開發內容。另外,每推出一部技術含量高的影片,要有將其打造成為品牌的意識,必須從影視、游戲、漫畫一體化的角度全方位考量制作,這也就要求制片方具有更宏闊的產業視野和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

上面提及的新視聽手段、人工智能和機器學習技術、云計算和大數據技術以及VR、AR技術、區塊鏈技術等,正是會對未來電影的前沿發展產生巨大影響的新科技。其中,VR 技術能為觀眾提供沉浸又多感知的人景互動,AR技術能把虛擬圖像和真實圖像疊加互補,強化觀眾的感官體驗,兩者能完成從觀看到沉浸的審美嬗變。至于云計算和大數據分析,作用也非常大,既可使得發行所需要掌握的觀眾喜好、觀眾流量統計和票房預測等做到精準,也可使得制作所需的動作捕捉、表情捕捉、效果渲染乃至劇本編寫、主角物色等環節做到精細化。

有一種觀點在中國電影界已越來越成為共識,即中國電影工業的完善和中國電影藝術的創新,在很大程度上依賴于計算機科技,所以要鼓勵電影制作人員同計算機科研人員溝通交流,建立深層次合作。像北京電影學院牽頭的“未來影像高精尖創新中心”這樣的機構,應該多幾家才好。上海是中國電影的重鎮,電影技術的研發力量不弱,且也有頂尖成果涌現,祝愿上海在建設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電影事業的道路上,也爭當電影+科技的先行者。

來源:解放日報 責任編輯:曾麗芬

延伸閱讀

欧美日韩精品亚洲综合中文一区,九色在线精品视频,欧美日韩国产在线成人精品,久久久久青草太香综合精品
亚洲人成网站精品片在线观看 | 亚洲网站入口免费在线观看 | 图片专区欧美日韩 | 亚洲欧美综合专区精品 | 亚洲中文字幕在线播 | 日日狠狠久久偷偷四色综合免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