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頁 > 專家觀點 > 內容

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與非遺保護

http://www.vixenlinks.com 【泉州文化產業網】 時間:2018-01-31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倡導“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從2013年在俄羅斯演講中的“國與國命運共同體”,到2015年博鰲亞洲論壇講話中的“亞洲命運共同體”“人類命運共同體”,再到黨的十九大報告中的“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習近平總書記“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理論日益完善、成熟。習近平總書記倡導的人類命運共同體,不只是一種理論、理念,更是一種明確的實踐方案,為解決當前世界可持續發展問題提供了中國方案、中國智慧。2017年3月召開的第72屆聯合國大會上,一致通過了把“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寫入聯合國決議案,表明這一中國方案已經成為世界共識。

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思想的內涵極其豐富、深刻,其核心就是黨的十九大報告所指出的“建設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榮、開放包容、清潔美麗的世界”。開放包容的文化是以承認和維持人類文化的多樣性存在為前提的。在維持人類文化多樣性存在上,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發揮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它所倡導的保護非遺就是以保護和促進文化表現形式多樣性為基本目的的。《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公約》肯定非遺是文化多樣性的熔爐,又是可持續發展的保證。《保護和促進文化表現形式多樣性公約》則鼓勵不同文化間的對話,以保證世界上的文化交流更廣泛和均衡,促進不同文化間的相互尊重與和平發展。

保護非遺所追求的文化平等,是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法理基礎

“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是由有著不同文化的國家、地區共同參與實現的。不同國家、地區之間享有文化平等的權利,是其相互協作、共同參與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基本前提。它從根本上擺脫了千百年來人類歷史上“我方文化優越,我方利益優先”僵化思維模式,肯定了世界上的國家、地區無論大小、貧富在文化上、在參與世界事務上的平等權利。習近平總書記2014年3月27日在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總部演講時提到,人類文明因平等才有交流互鑒的前提。各種人類文明在價值上是平等的,都各有千秋,也各有不足。世界上不存在十全十美的文明,也不存在一無是處的文明,文明沒有高低、優劣之分。

保護非遺以文化平等為基本追求。聯合國教科文組織2003年通過的《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公約》及2005年通過的《保護和促進文化表現形式多樣性公約》,以國際法規形式肯定了保護非遺、文化多樣性的合理性。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保護非遺所追求的文化平等,對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自然就有了法理意義。

保護非遺所鼓勵的文化互賞、互鑒,與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在理念上是相通的

“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是以不同參與國家、地區的互贏共享為理念的,是對零和博弈與冷戰思維的摒棄。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提出的保護非遺,是鼓勵不同國家、地區之間的文化互賞和分享。《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公約》的宗旨之一,就是“在地方、國家和國際一級提高對非物質文化遺產及其相互欣賞的重要性的認識”。事實上,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從2001年就開始的“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評審,本質上就是為了提高社區、群體或個人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的“可見度”“促進對話”(《實施〈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公約〉的業務指南》2016年版),為“互賞、分享”創造條件。費孝通對文化互賞、互鑒也有一個很好的概括:“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與共,天下大同。”所以,保護非遺所鼓勵的文化互賞、互鑒,與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在理念上是相通的。

保護非遺所強調的文化多樣統一,與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基本方向是一致的

“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強調,人類命運的共同體即“統一性”,是從人類的最大公約數來考慮的,但它并不否定“人類”各個國家、地區之間的“差異性”“多樣性”。“統一性”是以“多樣性”為基礎和前提的,是多樣性的統一。

與“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不同,保護非遺強調人類文化的“多樣性”,是從人類的不同社區、群體或個體文化的差異性、個性角度考慮的,但它并不排斥“人類文化”的“統一性”。“多樣性”是在“統一性”的視角下被觀照的,是“統一性”下的“多樣性”。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制定并通過《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公約》,開展“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評審,就是用各締約國家、地區文化的最大公約數即“統一性”來保護和促進文化“多樣性”。可見,保護非遺與“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雖然各自的側重點不一樣,但基本方向是一致的。

保護非遺所倡導的傳承創新,為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提供智慧支持

“命運共同體”的理念,有學者認為,可追溯到法國哲學家、歷史學家歐內斯·勒南1882年的著作《何為國家》。該著作認為,國家不只是由民族或文化連接在一起,而且是一種強烈的共同體意識與命運共享意識。習近平總書記在此基礎上,結合對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理解,拓展和發展了這個理念。他把“命運共同體”概念置于新的國際背景下進行思考,從一個國家或民族的命運共同體創造性地拓展到整個人類命運共同體,提出了“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設想。

保護非遺倡導對“活的文化傳統”的傳承創新。《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公約》指出,非物質文化遺產“世代相傳,在各社區和群體適應周圍環境以及與自然和歷史的互動中,被不斷地再創造,為這些社區和群體提供認同感和持續感,從而增強對文化多樣性和人類創造力的尊重”。非遺在自身的傳承創新中,不僅提高自身的生命力,而且積累了與其他文化和諧相處、互動的經驗。如中國傳統文化的“和而不同”“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等經驗,為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提供了智慧支持。

總之,保護非遺與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是相輔相成的。作為保護文化和平發展的措施之一,保護非遺為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提供了法理、理念、方向和智慧的啟示。反之亦然,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提出,拓展和深化了非遺保護,使得保護非遺有了更為明確的現實目標。

(宋俊華 作者系中山大學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研究中心主任,中山大學中文系教授)

來源:中國文化報 責任編輯:林思喆

延伸閱讀

欧美日韩精品亚洲综合中文一区,九色在线精品视频,欧美日韩国产在线成人精品,久久久久青草太香综合精品
亚洲男人综合久久综合天 | 日韩久久久中文字幕 | 免费在线观看日本A∨ | 中文字幕中字在线视频 | 亚洲第一区二区视频网 | 亚洲香蕉一本大道在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