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陸續召開的各地兩會上,很多人大代表、政協委員就歷史文化名城、優秀近現代建筑、工業遺產等保護提出意見和建議,積極建言獻策于文化遺產保護傳承。大家認真履職,通過一個個議案、提案發出擲地有聲的聲音:讓越來越多文化遺產得到更好保護利用,讓承載著歷史記憶的珍貴遺產留下來、“活”起來。
推進老城廂歷史文化
風貌區整體保護
老城廂為上海十二片中心城區歷史文化風貌保護區之一,記錄著上海700多年的建城史,是體現上海城市歷史文脈和文化特征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然而,近年來,老城廂歷史文化風貌區保護面臨較大挑戰。一方面,相比于近代租界形成的歷史文化風貌區日益受關注,對老城廂的歷史源流、文化特征及其遺產資源缺乏重視。另一方面,根據《上海市城市總體規劃(2017—2035)》,上海將加強歷史文化風貌保護,堅持“整體保護、積極保護、嚴格保護”原則,中心城區從“拆改留”轉向“留改拆”,以保護保留為主。但是,以土地財政為主導的土地再開發政策和模式,使中心城區的老舊地區往往成為拆遷和土地儲備的重點地段,導致歷史風貌保護與開發矛盾日益突出,大片歷史環境快速消失。此外,老城廂相當一部分文物建筑年久失修,狀況堪憂。
今年上海市兩會期間,民盟上海市委遞交了題為《關于切實推進上海老城廂歷史文化風貌區整體保護的建議》的提案。提案建議,上海要加強老城廂歷史文化風貌區價值的認知和保護宣傳,重新評估和修訂《老城廂歷史文化風貌區保護規劃》,對老城廂歷史文化遺產深入挖掘和認識,進一步體現在保護規劃的遺產資源梳理和價值認定中,要對照《上海市城市總體規劃(2017—2035)》建設“卓越的全球城市”中的文化發展目標,開展保護與發展協同的規劃研究。同時,對于老城廂歷史文化風貌區中價值突出或類型獨特但物質狀態十分脆弱的文物、優秀歷史建筑和保留歷史建筑,列出名目和搶救性保護時間表。此外,要探索保護和更新的新模式和新機制,通過土地規劃及相關政策,以政府主導、市場推動、市民參與等多方合作的方式,實現歷史文化風貌的整體保護。
盡快編制北京優秀近現代
建筑保護規劃
北京是1982年國務院公布的第一批國家歷史文化名城之一。100多年來,影響中國近現代歷史進程的諸多事件發生在北京,作為歷史發展見證的近現代建筑大量存在于城市中,成為北京歷史文化遺產的重要內容。
2007年,北京市公布了第一批《北京優秀近現代建筑保護名錄》,共有71處188棟建筑列入。然而,雖然列入保護名錄,北京雙合盛啤酒廠、北京兒童醫院近現代建筑群中的水塔煙囪等建筑依然未能逃脫被拆除的命運。有專家指出,該名錄中未被列為文物保護單位的建筑物和歷史遺跡,既不能受到《文物保護法》等相關法律的保護,也沒有其他相關具體法律法規對破壞行為加以約束,這類建筑的保護缺少法律依據。北京市政協委員許檳建議,要加快立法,從制度上出臺保護優秀近現代建筑的措施迫在眉睫。
許檳認為,北京近現代建筑保護法規,應以保護名錄為基礎,包括申報評估、規劃引導、管理監督等一系列規定。對于已經確定的優秀近現代建筑,應盡快編制保護規劃,將其劃分為不同的保護級別,確定各級別的保護和利用原則。同時,依據原建設部頒布的《城市紫線管理辦法》,劃定近現代建筑保護范圍和建設控制范圍,并對保護范圍界線和建設控制范圍界線內的建設行為提出明確的管治措施。許檳還建議,近現代建筑的保護應體現“讓歷史在當代生活環境中存活下來”的理念,合理再利用是近現代建筑保護的必由之路。
推進大連工業遺產保護
法治化、制度化和規范化
遼寧省大連市曾是我國重要的工業基地,至今保留著不少近現代工業遺存。對于大連這座有著工業傳統的城市來說,工業的布局和發展深刻影響著城市格局,形成了特殊的內在肌理,是“閱讀城市”的重要物質依托。工業遺產是近代大連工業發展的歷史見證,是近代大連城市特征的重要體現。留住這些工業遺產,就是留住城市的歷史,留住城市的發展文脈,留住大連市民的集體記憶。
大連市政協委員姜曄調研發現,隨著大規模企業搬遷改造進程的加快,那些記錄了特定年代和幾代人艱苦創業歷程的珍貴城市記憶正在逐漸消失,急需對現存老廠房進行搶救性保護。
姜曄建議,對現存工業遺產進行普查,制定大連工業遺產的認定標準,由規劃部門對認定的工業產業劃定保護范圍和建設控制地帶;制定工業遺產保護地方法規,推進工業遺產保護的法治化、制度化和規范化建設,加大工業遺產保護的執法力度,做到執法必嚴、違法必究。大連市發改委應會同規劃、工信、財政、稅務、建設等部門,出臺鼓勵社會力量參與工業遺產保護的優惠政策,引導社會團體、企業和個人主動參與工業遺產保護。同時,做好老廠房的保護性再利用,在借鑒國內外經驗的基礎上,探索適合大連特點的工業遺產保護模式。
加大黃山古祠堂保護力度
對于安徽黃山市來說,一直以來,宗祠是姓氏文化、家族文化、徽州地域文化傳承研究的重要載體,也是堅定文化自信、推動鄉村文化振興的重要平臺。安徽省兩會期間,安徽省政協委員徐榮華帶來了加強古祠堂保護利用的提案。
據統計,黃山市現有古祠堂446處,其中明代的70處、清代的345處、民國的31處。從2009年開始,黃山市相繼實施“百村千幢”古民居保護利用工程和徽州古建筑保護利用工程,投入大量資金對古祠堂進行修繕。同時,對古祠堂實施掛牌保護,建立數據庫,明確保護責任主體。然而,古祠堂保護依然存在資金缺乏、保護不平衡等諸多問題,甚至有些古祠堂自然毀損嚴重,存在一定安全隱患。徐榮華指出,在古祠堂保護過程中,偏向實體保護而忽略文化傳承、偏向旅游開發而忽視多元打造、偏向坐而論道而忽視動態管護,古祠堂整體保護利用狀況不容樂觀。
徐榮華建議,通過詳細勘查,對每一座祠堂進行登記造冊,逐棟進行評估和鑒定,建立古祠堂文物檔案。同時,應制定完整的保護利用計劃,明確每座祠堂的保護方法、業態模式打造等內容,還要明確每座祠堂的保護主體和監管主體,充分調動村民和志愿者的積極性,進一步加大古祠堂的保護力度。
來源:中國文化報 責任編輯:林思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