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才思廣議】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中華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如同一座寶藏,一旦探秘其中,就會終生受用。我們要取其精華、去其糟粕,賦予中華傳統文化以新的時代內涵,使之成為我們的精神追求和行為準則。”
的確,每每提起中華文化博大精深,觸及那無數璀璨的文化瑰寶,我們始終為擁有如此久遠的千年傳承而感到分外自豪??墒?,我們又是否曾駐足思考,如何才能讓優秀文化的接力棒通過我們這一代人穩穩傳遞到下一代人手上?
不妨把目光落在三晉大地上,這里是中國地方文化特色最濃厚的地區之一,歷史文化脈絡清晰、框架完整,文明進程從未間斷。因其完整性、先進性以及藝術性,山西文化對于塑造中華民族的精神、風俗、習慣等人文性格特征發揮了重要作用。山西的戲曲、民歌、民間舞蹈及書畫美術,大家更是耳熟能詳。不過,近些年來,山西也經歷著一場文化上的蛻變與重生。這片土地上,人才缺失曾成為文化傳承與創新的老大難,藝術創作各環節中高端人才的匱乏和文化傳承人才的青黃不接令人煩惱不已,當地歷來保有的文化輻射力正被迫削弱,特色文化可能遭遇斷層。不過也正所謂窮則思變,難題最終倒逼山西立足本省實際推出了“文化晉軍人才工程”。
厚重的文化基因,記錄著一個民族賴以生存的思想、文化和歷史,如果文化人才匱乏,還有誰會去文化長河上下求索?假使失卻了對本民族文化基因的追尋探索,那與喪失了文化傳承的民族又有何異?倘若文化“失源”,則民族必有文化抑郁與惶惑,又如何以健康包容的心態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深刻認識文化人才重要性的同時,我們還必須要正視一個事實。不少地區在開展人才引進或評選之時,往往只注重能夠帶來可見經濟效益或者直接助推經濟產業發展的理工科專家人才,而往往對一些非物質文化傳承者選擇消極淡漠抑或將其擺在較低的位置。不可否認,科技產業專家人才對社會經濟帶來正向影響至關重要,但是文化人才為社會帶來厚實底蘊的溢出效應卻不可忽視。習近平總書記強調:“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強盛,總是以文化興盛為支撐的,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需要以中華文化發展繁榮為條件。”這一切的指向都是更加重視文化人才并將文化人才培養提上重要日程,讓文化傳承后繼有人。
真正將文化人才培養落到實處無疑應當多方施策,特別是從人才工程體系化建設方面多多著墨。以山西省出臺的《文化晉軍人才工程實施意見》為例,引進、激勵、培養“三位一體”的政策,改變傳統的人才選拔視野,將非公有制組織等領域文化人才納入培養選拔的范圍;立足文化藝術人才實際,更加注重以能力、實績和貢獻評價人才,減少對學歷、身份、地域等方面限制,這一系列措施給了我們一個客觀而又實際的參考實例。
站在全局層面,我們要積極用好中辦、國辦印發的《關于分類推進人才評價機制改革的指導意見》,特別是其中提到的“科學評價哲學社會科學和文化藝術人才”,建立健全文化藝術人才評價體系。除此之外,既要深度挖掘國家“千人計劃”文化藝術人才項目等重大人才工程的作用,著力引進、培養各類文化高層次創新創業人才,也要進一步推進文化藝術領域職稱制度改革,完善文化藝術專業職稱政策體系,還要加大人才培養資金投入力度,特別是對邊遠貧困地區、邊疆民族地區和革命老區提供文化工作者專項資金扶持。
文化屬于每一個時代,更屬于這個時代。站在新的歷史起點,更需要我們引進和培育更多的文化人才讓中華文化久遠流傳,助推“中國號巨輪”長風破浪濟滄海!
來源:光明網 責任編輯:曾麗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