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國內經濟結構的調整和城市功能定位的改變,特別是高質量發展理念的普及,“騰籠換鳥”在近幾年迅速成為不少城市確立新定位和謀求新發展時的關鍵詞。不論是北京、上海等一線城市,還是各省會城市等二、三線城市,甚至不少三、四線城市,都依據各自所處發展階段的不同開始關注城市空間的重新架構和產業更迭。這些探索和實踐收獲頗多,一些城市騰退出的老舊廠房成為新的公共空間,不論是物理空間的改造還是內核的內容填充,都真的做到了“騰籠換鳥”,為城市發展拓展了新空間。
很多城市在進行“騰籠換鳥”時,都選擇了引入文化產業和注入文化內涵的做法,實踐證明,國內比較知名的幾個“騰籠換鳥”的成功案例,都與文化元素的注入分不開。從這個角度來看,文化產業在“騰籠換鳥”過程中能發揮哪些作用以及應當避開哪些“雷區”,很值得探討。
“騰籠換鳥”一定不能變成新一輪的商業開發,特別是不能變成以文化為名義進行的商業開發。“騰籠換鳥”不是簡單的產業更迭,而是城市發展在新時代的新機遇,也是對之前某些規劃和發展上的偏差進行糾正的絕好機會。在這樣的背景下,如果“騰籠換鳥”走回以前無序的甚至是急功近利的商業開發的老路,那會給城市發展帶來巨大的機會成本,還會使城市輸在這一輪發展的起跑線上,喪失面向未來的競爭優勢。在這個過程中,文化很容易成為各種借口,因為很多城市的發展規劃留給文化的空間相對較大,且多數地方的文化行政部門并非所謂“強勢部門”,在鑒別和甄選項目時沒有太多發言權,相對容易被“借用”。
“騰籠換鳥”還要求城市的主政者、規劃者甚至是全體市民拿出更多和更大的耐心,因為新的產業更迭并不是簡單地以A替換B,而是全新發展理念的實踐,至少從收益的角度來看,更注重質量和合理性的“騰籠換鳥”將遠遠不如以前基礎建設熱時期“見效快”,更不可能出現暴利。甚至,“騰籠換鳥”后形成的新的發展空間并不直接帶來高收益,而是通過打造城市公共空間、形成新的消費空間,特別是通過對市民文化生活的滋養,成為現代化且宜居的新城市空間,并漸漸發展成城市發展的新根基和新土壤。
不妨以北京798藝術區為例。已成為旅游景點的798藝術區一直沒有圍墻和門票,而藝術區里的諸多畫廊和文化機構也不見得為城市直接貢獻了多少稅收,相比于租金、門票這些收入,798藝術區的存在對北京的意義更在于——不僅為眾多文化藝術創作者提供了展示空間,直接提升了所在區域的文化品位,還充分說明了北京這座城市對于文化空間的包容,顯示出一線城市在文化原創力上的追求。這才是798藝術區給市民和整個城市帶來的最“值錢”的影響。
由是觀之,“騰籠換鳥”其實并不難,尊重規律、充分認識新的發展理念,就能真正實現更高階段的發展。反之,則會難上加難。
來源:中國文化傳媒網 責任編輯:曾麗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