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聰鵬傾盡大半生心力讓木偶“活”起來 (受訪者 供圖)
人物名片
林聰鵬
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
國際木偶聯會中國中心會員
中國木偶皮影“金獅獎”獲得者
泉州市文化名家
泉州市木偶劇團木偶頭雕刻與造型設計師
精于工,匠于心,品于行。泉州市木偶劇團木偶頭雕刻與造型設計師林聰鵬于一刀一刻間,讓木偶“活”起來;他創作的木偶頭助力泉州提線木偶戲拿遍了海內外木偶界大獎,卻從未主動為自己爭一份榮譽;數十年來,他創作了近千個木偶藝術形象,足跡遍及世界各地,成為我國對外交流的文化使者。□記者 陳智勇
根植傳統傳承好千年技藝
近段時間來,林聰鵬忙著為提線木偶戲《目連救母》制作木偶頭。該劇為泉州提線木偶戲傳承數百年的大型宗教劇目,是提線木偶戲的集大成之作。泉州市木偶劇團近十年來陸續對該劇進行搶救性復排,并通過錄音錄像進行保存。由于該劇總時長達30多個小時,相當于近20部普通劇目的體量,工程浩大。此次復排木偶頭、服裝和道具均需要重新制作,單木偶頭就需重新制作近百個,現在已經完成了大部分木偶頭的制作,林聰鵬希望能早日完成這項工程。
擇一事,終一生。再過一年多,林聰鵬就到了退休年齡,他自幼隨兄長林聰權學習木偶頭雕刻藝術,16歲擔任泉州市木偶劇團木偶頭雕刻與造型設計師,一干就是大半輩子,該團近40年來演出的大量傳統劇目和創作劇目所使用的木偶頭,多數為他的作品。
林聰鵬參與木偶頭雕刻及造型設計的大型劇目《火焰山》,1979年獲原文化部“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30周年”獻禮演出一等獎,2009年獲全國“首屆優秀保留劇目大獎”,至今已在國內外演出4000余場,成為百看不厭的經典。
“刻木為人,外披以文繡,以絲牽引,宛然如生,謂之傀儡……泉人最工此技。”清代晉江人蔡鴻儒曾在《晉水常談錄》中如此寫道。提線木偶戲在泉州有著上千年的不間斷傳承史,這離不開木偶頭雕刻藝術的發展。歷史上,泉州曾出現不少木偶頭雕刻能手,早期的雕刻作坊有清代的“西來意”和“周冕號”,特別是到了二十世紀中葉出現了一位光前裕后的木偶頭雕刻藝術大師江加走,他很好地傳承、發展了泉州傀儡頭雕刻藝術,名揚四海。
參與劇目創新三獲文華獎
初胚、定形、細刻、磨光、粉彩、定妝、配飾……木偶頭的雕刻有一套嚴密的程序。數十年來,在林聰鵬手中雕刻出了無數個栩栩如生的經典木偶形象。
從提線木偶經典劇目《古藝新姿活傀儡》,到大型木偶劇《欽差大臣》《趙氏孤兒》,再到《鐵窗蝴蝶》和《風雨桃花山》等現代戲,二十一世紀以來,泉州提線木偶戲捷報頻傳,前三個劇目先后獲得我國舞臺藝術領域的政府最高獎——文華獎,后兩部現代戲均獲國家藝術基金資助。這些重要劇目創排時,林聰鵬均作為主創人員并承擔主要的設計、雕刻制作工作,為劇中人物形象塑造起到重要作用。
“木偶頭在呈現木偶劇人物行當和性格上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木偶頭雕刻只有繼承傳統不斷創新,才能夠更好地展示人物的性格。”林聰鵬說,《趙氏孤兒》作為我國木偶界首部大型悲劇,劇中木偶造型和傳統木偶完全不同,在塑造木偶頭的時候,除了揣摩原著中人物性格外,還要與演職人員深入交流,方能最終確定木偶形象。該劇不僅獲得多項文華獎,還在首屆中國南充國際木偶藝術周比賽中獲“最佳劇目獎”。
作品被奧運會博物館收藏
一刀一刻,匠心獨運。林聰鵬從40多年前拿起刻刀起就不曾放下,為木偶頭雕刻藝術傾注全部心血,初心不改,也見證了不少泉州對外文化交流史的高光時刻。
2008年,泉州提線木偶戲《四將開臺》在北京奧運會開幕式的戲曲篇章中領銜登場,向全球觀眾展示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風采。這一劇目是林聰鵬作為主創人員并承擔重要雕刻制作任務的提線木偶戲經典劇目《古藝新姿活傀儡》的重要組成部分。第二年,他制作的《四將開臺》木偶形象被中國奧運會博物館收藏。2010年,林聰鵬在上海世博會上現場展示了泉州木偶頭雕刻工藝,吸引了大批媒體、觀眾的目光,好評如潮,成為世博會“福建周文藝演出活動”的一個亮點。2011年,林聰鵬設計制作的木偶小品《潛伏》參加在人民大會堂舉行的“中國文學藝術界2011年春節大聯歡”晚會,將劇中孫紅雷和姚晨等飾演的角色活靈活現地呈現在舞臺上,廣受好評。“只有不斷創新,方能適應現代審美需求,滿足觀眾需要。”林聰鵬說,《潛伏》木偶頭的創作十分契合現代人的審美需求。
“木偶頭創作的過程就是為每一個木偶賦予生命,注入靈魂。”2009年,林聰鵬入選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木偶戲——泉州提線木偶戲”代表性傳承人后,將更多精力投入到傳承工作中,通過帶徒弟、學校開班和研學等渠道教授更多人雕刻木偶頭。2020年,他還應邀到中央戲劇學院偶劇系授課,吸引更多的人喜愛木偶藝術。
責任編輯:蘇慧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