眉山中學學生來到苦湖突圍戰紀念碑,聆聽革命先烈浴血奮戰的英勇事跡。
烈士紀念設施是重要的紅色資源,是鮮活的黨史學習教育教材,也是寶貴的精神財富。清明期間,泉州各級政府部門、志愿者、市民、中小學生陸續自發組織前往烈士陵園祭掃。相比于縣級以上烈士紀念設施,泉州還有部分未列入等級的零散烈士紀念設施少為人知。每一處設施背后都有一段轟轟烈烈的革命歷史,它們或位于山區村落的一隅,或處于海濱村莊的一角。每年清明前后,部分當地人會捧一束鮮花前去祭掃,向子孫后代講述那段歷史。連日來,記者探訪了泉州多處未列入等級的零散烈士紀念設施,聆聽當地人講述紀念設施的故事,以及如何管理、保護它們。
探訪
清明前夕,記者探訪泉州多處零散烈士紀念設施,緬懷革命英烈,追尋先烈足跡。
苦湖突圍戰紀念碑:以少勝多的英勇戰役
4月4日上午,南安市眉山中學師生來到三凌村瞻仰苦湖突圍戰紀念碑。大家有序地學習紀念碑碑志,認真聆聽革命先烈們不畏艱險、浴血奮戰的英勇事跡。記者看到,苦湖突圍戰紀念碑廣場鋪設紅磚,設有石椅、路燈等,周圍鋪設鵝卵石棧道,紀念碑巍然地屹立在廣場上。碑志、“苦湖突圍戰”歷史人物介紹、三凌村地下革命斗爭史略被鐫刻在紀念碑后方的石碑上。
三凌村黨支部書記葉懷生講解道,第二次國內革命戰爭時期,三凌村是“安(溪)南(安)永(春)”革命老根據地的中心地帶之一,是中國工農紅軍閩南游擊隊第二支隊的重要活動陣地??嗪粐鷳鸢l生于1934年,當時中國工農紅軍閩南游擊隊第二支隊400余人在當地群眾的配合下,面對1500多人的國民黨軍隊,英勇善戰,以少勝多,斃敵連長1名,打死打傷敵人30多人,繳獲一批槍支彈藥??嗪粐鷳鹩峙c巖山反擊戰、貞洋大捷、達埔之戰并稱安南永德邊區四大戰役。
董云閣故居旁的小巷成為紅色宣傳陣地
董云閣革命烈士墓:24歲以身許國
3月30日上午,記者前往石獅永寧的董云閣革命烈士墓,拾級而上,烈士墓映入眼簾。烈士墓修建于1987年,為董云閣烈士與其夫人高秀真合葬墓。烈士墓由石頭砌成,呈三級階梯結構。“正氣留千古,丹心照萬年。”“堅貞系大業,閩疆獨無雙。”兩副金色對聯鐫刻于墓碑左右兩側的石柱上。石階左右兩側設有對稱的平臺,供來訪者瞻仰。
董云閣故居每年都有許多來訪者 (受訪者 供圖)
永寧鎮第二社區黨支部書記董自情介紹,董云閣烈士1908年出生于石獅市永寧鎮。1926年,他加入了共青團,不久轉為中共黨員,在永寧開展革命活動,播撒革命火種。1927年8月,白色恐怖籠罩著廈門全城,他不顧生命安危,毅然從家鄉奔赴廈門,參加中共廈門市委的領導工作。1931年年底,他再次離開家鄉永寧奔赴革命。臨行前,他對妻子說:“我這次到廈門,過年就不再回家了。”哪知竟一語成讖,這句話成為他與家人的訣別留言。1932年,董云閣在廈門不幸被捕。在獄中,他始終不屈不撓,嚴守黨的機密,保持了共產黨人的崇高氣節,后被敵人殺害,年僅24歲。
附近學校組織師生到鯉城區江南街道亭店革命烈士紀念碑舉行祭掃活動 (蔡玲玲 供圖)
亭店革命烈士紀念碑:40位革命烈士長眠于此
4月3日上午,鯉城近百名干部群眾及學生代表前往江南街道亭店革命烈士紀念碑開展祭掃活動。4日上午,鯉城區第五實驗小學也組織部分師生來到江南街道亭店革命烈士紀念碑舉行清明祭掃活動。記者在現場看到,師生列隊站在革命烈士紀念碑前,高唱國歌和《中國少年先鋒隊隊歌》,表達對革命烈士的崇高敬意,隨后全體師生默哀一分鐘。接著,全體少先隊員在該校校長張江鋒的帶領下,重溫入隊誓詞。連日來,此處已開展紀念活動20余場。
“江南街道亭店革命烈士紀念碑是縣級以下烈士紀念設施,這里長眠著半個多世紀前犧牲的40位革命烈士,他們來自全國各地,在解放戰爭中英勇犧牲。” 江南街道宣委葉琪炳告訴記者,為緬懷英靈,教育后人,泉州市人民政府于1981年春將原位于江南街道斗南村、古圳村的烈士墓遷移至宿燕寺,并建立亭店革命烈士紀念碑。40多年來,每年清明節前后,各地干部群眾、中小學生和社會各界人士都會自發來這里祭掃,全年前往祭掃達1200多人次,是鯉城重點紅色教育基地。
管理
《烈士紀念設施保護管理辦法》規定,根據烈士紀念設施的紀念意義和建設規模,對烈士紀念設施實行分級保護管理,分為:國家級烈士紀念設施、省級烈士紀念設施、設區的市級烈士紀念設施、縣級烈士紀念設施、未列入等級的零散烈士紀念設施。記者從泉州市退役軍人事務局官方微信公眾號獲悉,截至2022年10月上旬,泉州共有縣級以下烈士紀念設施552處,其中縣級19處、零散烈士墓473座。近年來,泉州各縣(市、區)紛紛因地制宜,落實屬地責任,加強對縣級以下烈士紀念設施的管理和保護。
簽訂三方管護協議 每年撥付專項經費
為做好縣級以下烈士紀念設施的管理保護,泉州各縣(市、區)積極推動各項舉措,以鯉城區為例,目前鯉城有4處縣級以下烈士紀念設施。其中,江南街道亭店革命烈士紀念碑由亭店社區負責日常維護管理;楊紫雙烈士墓、陳啟懷烈士墓以及傅孫權烈士墓,由區退役軍人事務局與所屬街道、社區簽訂三方管護協議,由親屬管護,街道和社區不定期巡查,轄區退役軍人志愿服務隊常態化開展清掃和維護烈士紀念設施活動。
“每年清明前夕,當年管護經費就撥付到管護方,烈士紀念碑每年1萬元,烈士墓每年5000元。”鯉城區退役軍人事務局工作人員介紹,近年來,鯉城區共撥付資金16.48萬元,用以轄區烈士紀念設施的修繕和維護,并將管護經費納入年度財政預算。
記者從南安市退役軍人事務局獲悉,南安現有烈士紀念設施135處,其中縣以下烈士紀念設施105處。南安在對零散烈士墓進行集中遷移的基礎上,對125處116個網格烈士紀念設施進行網格化定點管理,每處都確定具體管理保護責任人(網格員),南安市財政撥出專項集資分集中、零散兩個檔次,給每個管理保護責任人(網格員)予以補貼,并根據有關規定,加強對烈士紀念設施的日常管理和督促考核。
石獅市退役軍人事務局工作人員介紹,通過全面摸排,石獅現有縣級以下烈士紀念設施28處,包括烈士紀念館1處、烈士紀念碑6處、零散烈士墓21處。2021年,石獅劃撥33萬元用于零散烈士紀念設施修繕維護、就地整修、集中遷移及改造提升工作,花費3萬余元統一安裝設置烈士紀念設施告示牌。
基礎信息錄入智慧平臺 實時監控管理
近年來,泉州部分縣(市、區)利用新技術,對零散烈士紀念設施進行管理。南安市退役軍人事務局工作人員介紹,為了對烈士紀念設施進行實時監控管理,他們借助基層社會治理智慧平臺的網格管理資源,在對每一處烈士紀念設施進行現場察看和科學論證的基礎上,采取“一處一案”的辦法,將所有烈士紀念設施與智慧平臺進行對接,把烈士紀念設施基礎信息全部錄入南安市基層社會治理智慧平臺,實現“一鍵在手”即可“觀覽全部”的網格化運用場景管理效果。
常態化督促管理 完善紀念設施臺賬
為了加強常態化督促管理,泉州各縣(市、區)推出相應措施,如石獅市退役軍人事務局多次與石獅市檢察院組成檢查組對烈士紀念設施進行實地督查,對部分存在問題的管護單位開具檢察建議書,通過舉行圓桌會議對存在問題逐一磋商研判,制定解決措施。同時,完善烈士紀念設施臺賬,落實“一墓一表、一鎮一冊、一市一臺賬”的工作要求,對烈士紀念設施進行信息采集,按照“有地理位置、有現場照片、有烈士信息、有管理責任”標準,形成“烈士紀念設施信息一覽表”。
南安市加強對烈士紀念設施的監督管控,把南安市退役軍人事務局的主要領導、分管領導和業務科室負責人,以及26個鄉鎮(街道)分管領導和退役軍人服務站負責人,全部錄入烈士紀念設施保護管理場景運用賬號清單并完成配置,使這些管理者可隨時隨地對烈士紀念設施進行網格化運用場景管控。同時,聯合檢察、公安、自然資源、林業等部門對烈士紀念設施開展專項督查。
提升
連日采訪中,記者了解到,泉州部分零散烈士紀念設施獲得上級政府撥款及鎮村籌資,完成修繕的同時,結合故居等革命資源,擴建文化廣場、打造紅色教育基地等。
修建文化廣場 成為愛國主義教育平臺
“由于年代久遠,這里曾經荒廢成一片荒草地。”葉懷生說,為了緬懷苦湖突圍戰中犧牲的革命烈士,讓紅色革命精神繼續傳承下去,2017年,在眉山鄉黨委政府支持下,三凌村申請公益事業一事一議財政補貼,統籌資金,投入100余萬元在苦湖突圍戰的舊址上修建了831平方米紅色文化廣場,在當時戰斗的制高點建設苦湖突圍戰紀念碑,并于當年9月22日竣工開放。廣場中間矗立的紀念碑高度以及底座長寬均為9.22米,也是紀念這場戰役的發生日期——1934年9月22日。如今,這里已成為廣大村民休閑運動與學習紅色文化的好去處,成為廣大干部群眾接受愛國主義教育的新平臺。每年清明前后,眉山鄉政府、中小學、企事業單位等約1000人次來祭掃瞻仰。今年,苦湖突圍戰紀念碑入選福建省第二批革命文物名錄。
2021年,鯉城區撥付資金對轄區4處零散烈士紀念設施進行修繕和維護,修繕方案充分尊重烈士親屬意見,修繕完成后,達到了“墓體堅實牢固、碑文字跡清晰、主體建筑完好、環境清潔肅穆、配套設施便捷”的標準,保持了烈士紀念設施的莊重、整潔和肅穆。
“今年計劃對江南街道亭店革命烈士紀念碑進行全面提質,目前正與設計公司接洽商談中。”鯉城區退役軍人事務局工作人員稱。
烈士墓結合故居 打造紅色教育基地
“經過30余年的風吹日曬,董云閣烈士墓此前出現破損情況。”董自情說,2021年,在石獅市烈士紀念設施修繕管理專項行動中,村委會向石獅市退役軍人事務局申請專項經費6萬余元用于修復烈士墓,每年清明節前后近2000人次前來祭掃。董云閣故居也成為紅色教育基地。近日,記者來到故居,門前有一條紅色宣傳廊,圍墻上掛著永寧概況、烈士事跡、大事紀略、歷史遺址等宣傳板。建于1929年的故居為早期洋樓,共兩層,一樓門廳介紹董云閣的生平、主要活動事跡等,烈士遺像懸掛在二樓廳堂,供后人瞻仰,故居內部則保留原貌。
故居于1998年12月被石獅市人民政府公布為石獅市第二批文物保護單位,2021年入選福建省首批革命文物名錄。“社區安排有專職講解員,每年都有不同的單位、學校組織人員來學習參觀。”董自情說。
當地師生到李子芳烈士紀念館祭掃 (受訪者 供圖)
傳揚
采訪中,記者發現,目前各縣(市、區)的零散烈士紀念設施多是本地干部群眾、中小學生祭掃。近年來,各地也在積極探索多種方法,以期提高零散烈士紀念設施的知名度,讓更多人了解烈士故事,讓鄉間的紅色陣地更廣為人知。
成立“老兵宣講團”利用新媒體等宣傳
近日,身穿軍裝的鯉城區“老兵宣講團”團長詹明德來到泉州市通政中心小學,回憶自己的親身經歷,講述革命先烈不怕犧牲、艱苦卓絕的戰斗故事。宣講結束后,孩子們紛紛表示,對革命烈士的崇敬之情油然而生。
據介紹,今年3月10日,鯉城區“老兵宣講團”正式成立,宣講團中有多位抗戰老兵,他們作為歷史的親歷者,希望通過常態化開展進校園、進軍營、進機關、進基層、進企業的“五進”活動,通過面對面講述,讓后輩對革命烈士有更多了解,也更加懂得和平的珍貴。
記者發現,泉州不少單位組織人員開展零散烈士紀念設施祭掃活動后,會在微信公眾號等平臺宣揚烈士革命精神。石獅利用“清明祭英烈”“9·30烈士紀念日”及“八閩英烈故事”等活動,會同石獅市黨史辦、檔案館等部門,收集整理重大歷史事件、烈士生平事跡等信息,通過編纂烈士英名錄、微信公眾號宣傳等方式,強化烈士紀念設施宣教功能。
開展誦讀烈士家書等活動 拓展思政課現場教學
“為了引導青少年自覺緬懷、紀念、尊崇、學習英雄烈士,厚植愛黨、愛國、愛社會主義的情感,學校日常會鼓勵學生開展誦讀烈士家書、講述紅色經典故事等活動。”張江鋒表示,今年也考慮結合鯉城區的烈士紀念設施開展思政課教學,并將入隊儀式選在烈士紀念設施舉行。
記者在亭店革命烈士紀念碑祭掃現場遇到老家在安徽淮南的吳女士,她點開手機向記者展示了一個“江淮英烈”小程序,有3個模塊,“烈士英名錄”模塊展示了淮南籍烈士英名錄及基本信息,開啟“烈士祭掃”功能;“烈士紀念設施”模塊展示分散安葬在淮南市的90處零散烈士墓的相關信息,在小程序首頁展示了分布的地圖,可一鍵導航。她說,今年清明節,她因工作無法返鄉,通過云祭奠就能紀念英烈,建議泉州也可以參考淮南市的做法。
責任編輯:蘇慧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