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井鎮圍頭村新型公共文化空間
在這里可以看書,聽戲,看非遺表演,觀賞展覽……昨日,記者從市文旅局獲悉,市委、市政府2023年實施“建設24個新型公共文化空間,打造便民文化圈”為民辦實事項目全部完成,并對外開放。這些公共文化空間提供有溫度、有互動、接地氣的公共文化服務,讓群眾近距離感受城市的文化。
東湖街道銘湖社區新型公共文化空間
老建筑改造成新空間
洛江區虹山鄉大水路土樓,年久失修,土樓的木樓板和屋頂坍塌,但墻體保存完好。2017年,土樓家族集資按原貌修繕。2020年,虹山鄉政府將土樓設置為虹山文化館,設有一村一品介紹、彭祖文化、虹山非物質文化遺產等展示。2023年,洛江區將土樓進一步改善提升,變為新型公共文化空間,舉行展覽和展示、文化交流等活動,為參觀者提供了更多參與和互動機會,讓他們更好地了解和感受土樓文化的魅力。
晉江市春風里公共文化空間位于安海恒安路,屬舊廠房改造,建筑面積3547平方米,共3層,每層都留有一定空間作為公共文化空間的建設,以文化浸潤群眾生活,涵養古鎮文化氣質。主要通過空間改造做出適合鄉鎮定位的小規模空間綜合體,尤其是面對小鎮青年、年輕寶媽等主流人群推出包含公共讀書館、非遺研習所及非遺展覽館等藝術展示空間,具備咖啡輕食、親子露營、共享會議室、茶館等適合集聚人氣的配套,打造文化傳播高地,實現新舊傳承交融。
石獅市城市電商新型公共文化空間位于靈秀鎮興園一路52號乘式人才社區1—2樓,面積1600多平方米,主要利用原有舊廠房等設施進行升級改造,融入閱讀、藝術展覽、文化活動、健身等多種功能。
舊場館煥發新風貌
惠安縣紫山鎮按照市級新型公共文化空間培育為契機,選擇頂赤涂自然村為試點,依托蔑工技藝文化,對頂赤涂村竹藝編制體驗館進行改造提升,拓展公共文化空間,打造便民生活圈。通過環境提升,對館室進行主題布展,收集充實蔑工技藝的老物件和生活用品、文化作品建立文聯創作據點、設立閱讀區等,結合旁邊的家風家訓館、田耕文化區開展傳承、體驗等各式文化活動,豐富游覽內容,提升頂赤涂人文內涵和參觀水平。
位于晉江源頭的安溪桃舟鄉文化禮堂新型公共文化空間,占地面積930平方米,結合“黨建+”鄰里中心建設,對既有的舊桃舟會場進行修繕利用,融合圖書閱讀、藝術展覽、文化活動等多種功能進行建設,實現美化、亮化、活化利用,營造具有桃舟鄉土特色、小而美的公共閱讀和藝術空間。該空間的投入使用,既提升了鎮區公共文化服務空間,又更好地服務基層群眾,滿足群眾文化需求。
南安市高甲戲藝術傳承體驗中心采取引進社會力量合作建設,結合南安市高甲戲劇團人員和地理優勢,建設南安市高甲戲藝術傳承體驗中心(戲曲傳習所),用于全方位開展南安市中小學生戲曲研學活動。該空間場地面積近2萬平方米。
提升基層群眾文化獲得感
2023年,泉州在11個縣(市、區)和泉州臺商投資區各選取2個鄉鎮(街道)建設新型公共文化空間,共計24個。鯉城區:鯉城區圖書館24小時書房新型公共文化空間、“唆啰嗹”文化展示館新型公共文化空間;豐澤區:東湖街道銘湖社區新型公共文化空間、東海街道海景社區新型公共文化空間;洛江區:橋南古街新型公共文化空間、虹山鄉新型公共文化空間;泉港區:“海絲社船館”新型公共文化空間、福煉社區文化驛站新型公共文化空間;石獅市:石獅市圖書館新型公共文化空間、靈秀鎮城市電商新型公共文化空間;晉江市:安海鎮春風里新型公共文化空間、金井鎮圍頭村新型公共文化空間;南安市:南安市文化館新型公共文化空間、高甲戲藝術傳承體驗中心新型公共文化空間;惠安縣:凈峰鎮厝頭村新型公共文化空間、紫山鎮頂赤涂村新型公共文化空間;安溪縣:桃舟鄉文化禮堂新型公共文化空間、祥華鄉新型公共文化空間;永春縣:呈祥鄉呈祥村新型公共文化空間、達埔鎮烏石村新型公共文化空間;德化縣:龍潯鎮大洋社區新型公共文化空間、潯中鎮陽光社區新型公共文化空間;泉州臺商投資區:張坂鎮后蔡村新型公共文化空間、百崎鄉絲路文化藝術綜合體驗中心新型公共文化空間。
市文旅局有關負責人介紹說,新型公共文化空間的空間場景營造,包括空間的整體文化風格和美學特征,涉及體驗、符號、價值觀與生活方式等文化意涵,更關注以“人”為中心的參與和體驗,表現形式包括文化藝術場景、休閑娛樂場景、生活服務場景和自然生態場景。泉州的新型公共文化空間按照規模適當、布局科學、業態多元、特色鮮明的要求,創新打造融合圖書閱讀、藝術展覽、文化沙龍、輕食餐飲等服務的“城市書房”“文化驛站”等新型文化業態,營造小而美的公共閱讀和藝術空間,努力推進全市公共文化服務高質量發展,不斷提升基層群眾文化獲得感。
責任編輯:蘇慧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