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思純的作品《愛之神樹》
■融媒體記者 張素萍 王柏峰 文/圖
3月31日,“上城士非遺巡游空間001泉州站”在泉州威遠樓啟幕。演員馬思純攜藝術裝置《愛之神樹》亮相,以香樟樹根與亞克力碎片的碰撞,詮釋她對“愛”的理解。展覽開幕前,她接受記者專訪,分享創作靈感、泉州初體驗及對非遺傳播的多元思考。
以香樟樹根為基底
解構愛的厚重與脆弱
展覽中,馬思純以香樟樹為核心骨骼,將對“愛”的解讀凝成懸于空中透著光暈的哲思。三面雕刻金屬板的環繞空間,冷硬的表面鐫刻著她的手寫筆跡。這些關于愛的剖白,在光影中生長出直抵人心的力量。
談及作品構思,馬思純說:“‘愛’的命題,讓我想到用香樟樹根作為基底——它扎根土地,象征愛的包容與厚重;樹葉部分原想用玻璃,最終因承重的關系,以亞克力替代,既保留折射光影的脆弱感,又兼顧安全,暗喻愛的脆弱及可能帶來的傷痛。”
作品三面墻上,布滿馬思純書寫的文字,光透過字跡投射在“神樹”上,形成虛實交織的視覺語言。“愛很難定義,但希望通過這種方式,讓觀者感受到盡管愛有脆弱面,卻依然能賦予人能量。”她介紹,《愛之神樹》暗含巧思,每8片亞克力碎片拼成一個愛心,為作品增添了溫暖彩蛋。
演員也是守藝人
非遺傳播在點滴中積累
此次跨界,對馬思純而言是全新挑戰。第一次轉換身份嘗試藝術類型的創作,馬思純笑稱自己“既幼稚又莽撞”:“演員通過角色表達他人故事,而藝術裝置是‘本我’的呈現。從設計圖紙到材料選擇,比如樹根承重、樹葉密度的技術限制,都是從零摸索。”
盡管從構思到實踐的過程中遇到一些問題,馬思純仍珍視這次嘗試。“藝術是相通的,演戲是守護表演藝術,做裝置則是用另一種語言傳遞靈感。從這個角度而言,我覺得自己也是一個‘守藝人’。希望未來有更多時間深入參與制作,讓作品變得更好。”
作為演員與非遺傳播的參與者,馬思純認為,非遺就在身邊。“不一定非要做大項目,像這次的藝術裝置,就是一種表達。平時在社交媒體分享非遺美食、故事,也是傳播途徑。關鍵是用心發現身邊的文化寶藏。”
探尋古城煙火與寧靜
想帶父母來泉州住一周
馬思純表示,雖然此前沒來過泉州,但從朋友處聽聞很多有關泉州的故事。因此,泉州在她心中早已有了“初印象”——“‘半城煙火半城仙’的泉州是一座古老而有仙氣的城市。”
首次到訪泉州,馬思純直言遠超想象!“這座城市非常美,走在靜謐的小路上,偶遇千年古樹,那種氣場特別滋養人。朋友在開元寺拍了‘放心石’,就是‘心’上一點落在下方,意為‘把心放下’,讓我很震撼。泉州這座城市給了我很多力量,能讓人在喧囂中找到內心的平靜。”
作為演員,馬思純希望能與泉州有更多的“連接”。當記者問及泉州適合拍攝哪些類型的影視作品時,她表示,可以拍攝以泉州為背景的影視作品,讓故事與城市有更多融合。泉州兼具自然人文之美與探索空間,無論是懸疑片、文藝片還是愛情題材都能適配,城市對多元影視類型的包容度很高。
“看到很多女孩戴著簪花圍漫步古城,感覺古老民俗與現代生活自然融合。還有中山公園的千年古樹,雨后仿佛置身仙境,連喧囂都被過濾了。”馬思純透露,已向父母“安利”泉州,期待未來能有機會到泉州停留一周,慢游開元寺、品西街美食。
來 源:東南早報
責任編輯:蘇慧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