煙火鄉愁(僑鄉牛肉羹)
泉州“市井十洲宴”上菜
簪花風韻(澳帶拼三珍)
千絲萬縷(泉州面線糊)
4月1日晚,為迎接從全球各地而來參加第二屆“海絲”僑商投資貿易大會暨泉州市內外貿高質量發展大會的泉籍僑商僑親、國際客商,泉州以“市井十洲宴”“刺桐宴”“簪花宴”三大融合泉州歷史底蘊、美食文化的盛宴,向與會嘉賓傳遞泉州滿滿的熱情與誠意,共品千年美食文化,共啟向海遠航篇章!
□融媒體記者 黃偉毅 葉虹羽 范金林 陳起拓 通訊員 鄭志江 文/圖
市井十洲宴“融合山海之利與多元文化”
鳴鼓,啟宴!取意自唐詩《送泉州李使君之任》中“云山百越路,市井十洲人”的“市井十洲宴”,不僅再現古刺桐港商貿和飲食文化的盛況,更是泉州擁抱世界、共謀發展的盛大邀約。
“讓我們以茶代酒,慶祝這相聚的時刻”,當“聞香識途 鐵觀音功夫湯”擺在桌前時,不少僑商紛紛舉杯,將濃厚的鄉情一飲而盡,跨山越海的距離在此消弭。多位外國客商也“入鄉隨俗”,與身旁的僑商共品香茗,并饒有興致地聆聽泉州的茶文化。
在全日本華僑華人社團聯合會中日經貿委員會委員長王秀德看來,泉州作為閩南文化核心區,其美食融合了山海之利與多元文化,既有中原漢族的飲食傳統,又帶有海洋文化與南洋風情。談及泉州美食文化如何打造世界級的城市名片,他建議:“選擇‘海絲起點 味覺方舟’作為核心傳播概念,通過食物講述泉州作為全國唯一擁有聯合國三大類非遺項目的城市的開放包容史。初期可瞄準東南亞華人圈層,逐步向共建‘一帶一路’國家城市滲透,最終構建起具有史學深度的中華地方美食話語體系。”
“今晚的宴席,很好地詮釋了泉州底蘊深厚、豐富多元的美食文化。美食作為泉州一個獨特的文化特色,正呈現出國際化、多元化的特質,也迎來了走向世界的良好推介窗口。”德國華人華僑聯合會副主席、順美集團總經理鄭鵬飛建議,“美食離不開美器等元素的助力,‘市井十洲宴’展現了泉州美食與陶瓷、茶葉等產業的融合發展形態。我們期待,泉州美食在今后與陶瓷、茶葉、香道等特色產業、文化深度融合,實現強強聯合、抱團發展,更好地走向世界,讓泉州風味、泉州文化享譽全球。”
刺桐宴 “每一味都代表著泉州故事”
花開刺桐宴,煙火醉古城。“刺桐宴”為嘉賓帶來味覺與視覺的雙重享受,一道道精致的菜品,不僅叩開了游子記憶深處的“門”、“俘獲”了外國友人的味蕾,更讓嘉賓們看到泉州向世界傳遞“以味為媒”的文化自信。
“遠遠一看是刺桐花,走近一看原來是紅辣椒,真是太有創意了!”走進大廳,桌面上特別的刺桐花造景吸引了嘉賓的目光。“歐洲料理講究造型,現在看咱們的‘刺桐宴’,光擺盤就像藝術品。”意大利僑商莊毓偉表示,只要一段時間沒回泉州,最想吃的就是那一口暖暖的面線糊、花生湯、沙茶面,每次回泉州,都會把想吃的泉州美食吃個遍,“近年來泉州的知名度越來越高,文旅越來越好,泉州的誠意我們都看在眼里。”
“‘刺桐宴’一共22道菜,象征著泉州22處世界遺產點,各個世界遺產點元素化作舌尖上的盛宴。”絲竹聲落,美食品鑒初始,隨著精彩的南音表演結束,非遺代表性傳承人用最淳樸的鄉音帶來了唱菜表演,向在場嘉賓介紹起刺桐宴的三大篇章。從“高顏值”冰鎮醋豬手裹著琥珀色的醬汁,再到盛放在貝殼造型器皿里的奇味凍沙螺,讓人想起宋元時期刺桐港千帆競發的盛景……“每一味都代表著泉州的故事。”馬來西亞僑商李先生感嘆道,“刺桐宴把傳統的泉州美食變成了文化符號,更好地展示泉州文化,無形中也給我們一種動力,就是在海外打拼時也要繼續發揚這種不斷創新的精神。”
簪花宴 “讓我們感受到故鄉的溫度”
以“山”為基,以“海”為容,“簪花宴”從蟳埔簪花文化中汲取靈感,將宋元海絲歷史與泉州風味巧妙結合。隨著主持人開場介紹,現場大屏幕上16道精選菜品依次精彩亮相,兼具味道與內涵的“簪花宴”,吸引著在場嘉賓的目光。
“‘簪花宴’讓我們感受到故鄉的溫度。每一道菜背后都有故事,比如‘蟳埔四寶凍漁獲’還原了蟳埔女的日常飲食,這種文化細節正是我們向海外推廣泉州品牌的獨特優勢。”國際一帶一路建設發展總商會總會長鄭培植說。
“‘簪花宴’的菜品很有特色,泉州將傳統與創新結合得如此自然,做到創意與藝術的完美發揮。”馬來西亞貓王榴蓮皇貿易(彭亨)有限公司執行總監邱瑞杰在品嘗后表示,“我們公司的業務主要是出口液氮冷凍榴蓮,借大會的契機希望將公司業務拓展到泉州,讓泉州人的餐桌上也有馬來西亞的優質榴蓮。”
“‘簪花宴’不僅是美食,更是文化IP。我們通過授權餐廳標準化推廣,將蟳埔風情融入國際餐飲體系。未來計劃聯合海外僑團,更全面地展現泉州菜的多元魅力。”宴會相關負責人表示,將努力把“簪花宴”打造成廣大市民、八方游客深刻感受泉州厚重歷史文化底蘊的獨特載體。作為文旅事業發展重要的一部分,“簪花宴”必將促進區域經濟發展,成為泉州對外文化交流的一張亮麗名片。
來 源:泉州晚報
責任編輯:蘇慧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