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論從國際經驗,還是國內實際來看,債券市場在支持文化產業發展方面都具有明顯的優勢,而銀行間市場又是我國債券市場的主板市場,是非金融企業進行債務融資的主要渠道。近幾年來,銀行間市場非金融企業債務融資有了巨大發展,截至2011年底,經中國銀行間市場交易商協會注冊的非金融企業債務融資工具存量已超過3萬億元,文化企業累計在銀行間市場發行債務融資工具141只,募集資金1250億元。這其中有代表性的包括華誼兄弟傳媒股份有限公司發行的3億元短期融資券,中原出版傳媒集團發行的3億元中期票據等。這些資金為文化創意產業發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另外一方面,債券市場的產品和制度創新,也在不斷完善文化產業的直接債務融資體系。交易商協會組織市場成員先后推出中小企業集合票據、區域集優債務融資模式等針對中小企業債務融資的創新方式,并針對文化產業評級較低、發債困難的實際,通過信用增進等方式,為文化企業提供信用增進服務,提高了文化企業債務融資工具的市場接受度,促進了文化企業債務融資工具的順利發行和融資成本的降低。
但也必須承認,目前債券融資規模仍然偏小,仍需進一步發展,仍需不斷創新,不斷解決發行過程中的各種體制和機制的問題。
首先,文化類企業在通過債務資本市場融資時,面臨的重大問題在于缺乏市場化的信用擔保機制和高風險類債務融資工具。因此,為加大債務資本市場對文化產業的支持力度,一方面,要繼續開拓銀行間市場多重融資渠道,開發新的債務融資產品,另一方面,要加強對信用增進機構和債券結構化產品的發展,多種機制促進文化類企業融資。
其次,文化類企業長期以來屬于行政管理體制,缺乏市場化競爭手段、完善的公司治理機制和有效的約束激勵機制。在產業和企業發展中,起決定性作用的不是產業屬性,而是需求,因此,文化類企業還要在自身發展上下功夫,這樣才能更好地吸引資本市場的關注。
來源:上海證券報 責任編輯:阮李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