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稅收優惠扶持產業發展,體現了國家優先發展文化產業的導向。另一方面,稅收優惠要符合公平原則,文化產業的稅收優惠不能‘特殊化’。”清華大學新經濟與新產業研究中心研究員劉德良提醒說,“要避免助長納稅義務人把經營的動機放在謀取稅收讓渡上、過于依賴政府的心理。”
“對文化產業的稅收優惠政策應進行政策效應的評估。”劉德良還建議,通過考察稅收優惠政策所帶來的文化產業的相關經濟指標的變化,評價稅收優惠是否達到了預期的效果,進一步科學地完善稅收優惠體系,讓稅收杠桿更有效地撬動文化產業的發展。(本報記者張玉玲)
鏈接
支持文化企業的稅收優惠政策(節選)
根據《財政部、海關總署、國家稅務總局關于支持文化企業發展若干稅收政策問題的通知》(財稅〔2009〕31號)的規定
(一)廣播電影電視行政主管部門批準從事電影制片、發行、放映的電影集團公司、電影制片廠及其他電影企業取得的銷售電影拷貝收入、轉讓電影版權收入、電影發行收入以及在農村取得的電影放映收入免征增值稅和營業稅。
(二)出口圖書、報紙、期刊、音像制品、電影和電視完成片享受增值稅出口退稅政策。
(三)文化企業在境外演出從境外取得的收入免征營業稅。
(四)在文化產業支撐技術等領域,高新技術企業,減按15%的稅率征收企業所得稅;文化企業開發新技術、新產品、新工藝發生的研究開發費用,在計算應納稅所得額時加計扣除。
(五)出版、發行企業庫存呆滯出版物,紙質圖書超過五年、音像制品、電子出版物超過兩年、紙質期刊等超過一年的,可以作為財產損失在稅前據實扣除。
(六)為生產重點文化產品而進口國內不能生產的自用設備及配套件、備件等,免征進口關稅。
2 文化產業稅收政策還需“精細化”
聲音
“正在進行‘營改增’的試點,應該多考慮一下原創文化企業的情況。”不少文化企業大聲呼吁。為解決流轉稅重復征收的問題,國家進行了“營改增”試點,進項稅多的文化企業將獲得較大的稅收獲益;但不少文化企業需要大量員工進行設計、制作、構思等創意性腦力工作,屬于勞動密集型知識性服務行業,沒有相應的增值稅進項稅額可以抵扣,稅負卻不減反增。
文化產業有著自己的獨特性,文化企業大多是輕資產的企業,不需要原材料的大進大出,卻需要人腦的創造性思維。稅收政策應該區別對待,尤其在文化產業發展的新階段,根據新情況、新問題,應有更“精細化”的對策。
比如文化產業從業人員的個人所得稅問題直接關系到文化市場的繁榮。本報曾對明星片酬作過系列報道,最初明星們沒有納稅意識,公然逃稅避稅,而現在明星不敢逃稅了,卻把個人所得稅轉嫁給影視制作公司,使一些影視公司運營艱難。明星的“稅后片酬”已成行業痼疾,“陰陽合同”也是明星與文化公司、演出公司間的一種普遍逃稅方式,不僅損害了明星的公眾形象,也給國家稅收造成了巨大損失。
“建議將文化演藝與夜總會等娛樂行業區分,劃入現代服務業,實行差額征稅,以扶植演藝產業。”上海城市娛樂有限公司總裁孫明章說,從2009年起,演藝企業的演出人員費用和場租支出不能抵扣,導致演出成本增長,不利于演出市場的培育。
“稅收要在文化產業關鍵的環節發揮作用,比如,在支持創作、創意,營造良好的市場環境,培育現代產業體系等方面發力。”中國人民大學文化產業研究所所長金元浦教授以電影業為例介紹說,電影業的制作、發行、放映三個環節中,制作、發行和農村電影放映的這“兩個半環節”已經享受稅收優惠,但在最后的“半個環節”即城鎮的電影放映,如果能免征營業稅,進一步增強城鎮電影院線的活力,優化電影消費“最后一公里”,這將給整個電影業新的市場空間。
3 文化產業稅收優惠不能“特殊化”
聲音
“動漫產業的稅收優惠政策可以給文化產業的稅收優惠政策許多借鑒和思路。”浙江大學影視與動漫游戲研究中心主任盤劍認為,對動漫企業的認證、稅收優惠、補貼都形成了一套比較完善的制度,在這些年的運行中也證明是行之有效的,可以推廣到文化產業的其他領域中。
不僅動漫產業,高新技術企業的稅收優惠也可以為文化產業借鑒。高新技術企業的認定標準明確、可操作性強,有一系列的具體要求,比如在“研究開發費用總額占銷售收入總額的比例”上規定明確:前1年銷售收入小于5000萬元的企業,研究開發費用總額占銷售收入總額的比例不低于6%;前1年銷售收入在5000萬元至2億元的企業,比例不低于4%……
“文化產業類型多,情況復雜,標準多樣,需要有科學的認定,這樣相應的稅收政策才會更精準、合理。”財政部財政科學研究所所長賈康認為,我國現有的文化產業稅收政策扶持體系急需改進,目前,稅收政策扶持的邊界比較模糊,促進文化產業發展的相關稅收優惠政策有效期限也較短,尚不足以扶持整個文化產業的大發展大繁榮。
來源:光明日報 責任編輯:艾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