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多種宗教匯總
發布時間:2013-05-27 來源:泉州網
古基督教
在泉州已經發現的大量宗教石刻中,還有屬于古基督教景教徒和天主教方濟各會派教徒的墓碑、石墓蓋四十方。
基督教是世界三大宗教之一。五世紀時,敘利亞基督教神學家、君士坦丁堡大主教聶斯脫里,因反對基督的神性和人性的結合為統一的本體之說,受到以弗所公會議的“絕懲”,于公元435年被革職,流放到撒哈拉綠洲。原來追隨他的信徒也都逃到東方,結成聶斯脫里派。
唐初,聶斯脫里派傳來中國,被稱為“景教”,在長安建波斯寺,又稱大秦寺。唐德宗二年(781年)鐫立“大秦景教流行中國碑”。唐武宗毀佛,波及聶斯脫里派,二千多名教徒被驅逐,只有在蒙古、契丹地區繼續流行。
五百年以后,聶斯脫里派又隨蒙古鐵騎進入中原,以北京為據點向南方傳布到泉州。此時聶斯脫里教徒被蒙古人稱為“也里可溫”,意是長老、有福緣的人。另外有一批身為商人的聶斯脫里教徒從伊朗出海,渡越大洋,來至當時著名的刺桐港。據意大利旅行家馬可.波羅記述,元初忽必烈時期聶斯脫里已在中國許多地區流行,在北京有十二所教堂,在泉州有八所教堂,共有教徒三萬余人,這兩處是也里可溫教徒墓碑記載,那時泉州已有聶斯脫里教的興明寺和該寺的主持兼管理泉州也里可溫教掌教官的名字。
正當元初聶斯脫里教在中國傳布的時候,又有一支意大利的天主教托缽修會的方濟各會教士來至中國的北京和泉州等地進行傳教活動。
方濟各會又譯“法蘭西斯派”,是公元1209年意大利阿西西呢絨商人的兒子方濟各創立。方濟各會派的教義提倡安貧節欲、托缽求食,不置恒產,會士之間互稱小兄弟,麻衣赤足,步行跋涉,到各地宣傳清貧福音。公元1291年,意大利方濟各教士約翰.孟德維奴在北京建教堂三所;1307年任總主教,管轄遠東方濟各會,教徒有二萬人。1313年方濟各會派在泉州設立教區。當時一位富有的亞美尼亞婦女獨自出資在泉州東門附近建造了一座“雄壯華麗”的大教堂。從此,由海路來泉州的方濟各會教徒絡繹不絕。1322年第三任泉州主教安德肋.貝魯亞又在泉州的東門色厝建造一座教會。
古基督教的聶斯脫里派(又稱景教)和天主教方濟各會派,在元時的中國活躍了數十年,最后隨著蒙古帝國的失敗才離開中國。但又一個五百年后,被發現的這二個教派的四十方墓碑石刻,無疑成為研究十三至十四世紀歐洲、中近東古基督教在泉州活動的十分珍貴的實物,從而引起海內外學者刮目相看。特別有一方石碑兩旁邊緣曲線分成尖拱形,在碑頭之下,鑿空為一個頂部曲線兩旁斜直的幾何形空洞,象征著天堂福地。在“天堂”之下是一位天使,頭戴三尖冠,面龐豐滿,雙耳垂肩,背上卻長著四張翅膀,趺坐在卷渦形的祥云上,身后披帛飄舞,富有動感。這方石碑可稱是波斯、希臘和中國文化藝術交光互輝、相互滲透的結晶,至今在世界上信奉基督教的國家和地區也是罕見的。
泉州留存的多種宗教文物史跡,是泉州歷史文化的一種特殊現象,它們不僅豐富了泉州歷史的內涵,而且至今仍然閃爍著迷人的魅力,成為各國學者研究中世紀東西方文化交流的向往之地。
[責任編輯:伍碧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