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多種宗教匯總
發布時間:2013-05-27 來源:泉州網
佛教
印度佛教于東漢永平十年(67年)開始傳入我國洛陽,到晉武帝太康九年(288年)才傳入泉州,在南安九日山建有延福寺,是為泉州最早的佛寺。
[strong]歷代寺院
[/strong] 寺院是衡量佛教興盛變化的一個標志。泉州自西晉太康年間始建延福寺以后,直至隋朝,只建了四座寺院。唐時的泉州社會產生以有了很大的發展,海外交通興起,為佛教活動提供了有利環境,有唐一代泉州一府七縣就建了五十四座寺院,著名的有開元寺、東禪寺、梵天寺、云居寺等。這是泉州佛教第一個興盛時期。
唐末五代,河南光州固始人王審知因時造勢,統治閩國五州,深知亂世英雄禍福難憑,便誓愿歸佛,拜南禪青原法系高僧雪峰義存為導義大師,在密室受佛心印。他當政二十九年,就在福建全境建造寺院二百六十七座,還浮海運木來泉州開元寺建造西塔仁壽木塔,與唐咸通年間文冉禪師募建的東塔鎮國木塔形成一對雙塔。他又用一萬兩金銀研磨粉泥,征請泉州開元寺僧義英繕寫金銀大藏經四部二萬多卷。王審知的侄兒王延彬先后出任泉州刺使十七年,平時好談佛理,優禮僧人,捐田舍宅,大造寺院,對泉州佛教的發展起了推波助瀾的作用,后來被宋僧普濟所撰的《五燈會元》尊為居士。閩國始終不過五十年,泉州就有五十八座寺院,是為泉州佛教的第二個興盛時期。其中王延彬、留從效、陳洪進以及他們的眷屬族人為引亡薦福而建造的寺院就占一半之數。著名的有福清寺、云臺寺、西禪寺、承天寺、香林寺等。《泉州府志》說:“泉當宋初,山川社稷不能具壇,而寺觀之存者凡千百數,益信五季將佐割據紛爭,懺罪福已,非為民也。”是非常中肯的。
宋代泉州由于海外貿易繁榮,寺院也積累了雄厚的財力。所以兩宋朝間又增建了崇福寺、南華寺、南天寺、雪峰寺、科山寺、戴云寺等五十八座寺院。開元寺、承天寺、崇福寺并為泉州三大叢林,并且又把開元寺里的鎮國塔、仁壽塔改建成雄偉壯觀的一對花崗石塔,俗稱東西塔,是為泉州佛教發展的顛峰標志。所以南宋紹興年間朱熹贊嘆泉州“此地古稱佛國,滿街都是圣人”。
元朝統治者對漢人采取民族歧視政策,雖然利用佛教來加強思想政治,但泉州的“南人”卻缺乏建寺塑佛的熱情。因此,元代統治九十七年,泉州只有出家人建造四座寺院。
元末泉州發生十年外族叛亂,明初又實行禁海,同時倭寇對沿海城鎮鄉村掠奪破壞,政府頻頻用兵,寺院田糧大都被征作軍費,加以中國佛教出現了“老成凋謝,象教凌夷,佛法不振,僧尼竽濫”的危機,明代泉州一府七縣只建十八座寺院,到了清朝康熙、乾隆年間也只建五座寺院,說明泉州的佛教已走向衰微。
自晉唐至明清,泉州一府七縣所建寺院約二百五十余座。如果再把歸屬于開元寺、崇福寺、承天寺、梵天寺、延福寺的數百所支院也算進去,其規模很是可觀。由于歷史的變遷,自然的廢圮,戰亂的摧壞,以及佛教自身的興衰,至今只留下三十余座寺院,成為游人憑吊游覽的古跡了。
[責任編輯:伍碧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