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印尼—中國泉州僑批文化交流論壇:僑批文化與印尼僑批漫談”在泉州華僑歷史博物館舉行。論壇設中國、印尼雙會場,借助海外社團聯絡員機制信息交流平臺,以“線上+線下”互動交流的形式開展。
本次論壇是貫徹黨的二十大“增強中華文明傳播力影響力”“講好中國故事、傳播好中國聲音”有關精神,以及習近平總書記關于僑務工作重要論述、僑批文化有關論述精神的創新舉措,旨在充分挖掘僑批文化內涵,搭建海內外僑界文化交流平臺,推動僑批研究和僑批主題文學創作,拓展中國印尼文化交流互鑒。印尼僑界同鄉團體,文學界的鄉賢、作家、學者和僑批愛好者,以及中國泉州僑界人士、作家、僑批專家等參加。
印尼客屬聯誼總會執行主席張和然表示,研究僑批非常有意義。小時候,他時常聽到祖父、祖母委托水客給家鄉的親人寄信寄錢。一封封僑批不單是一張張紙,它寄托海外華人思鄉的情懷、對家鄉親人的牽掛。“僑批濃縮了南來打拼的先輩們的創業史與家國情懷。”印尼華文作家協會主席袁霓線上致辭時說,曾經看到一位朋友母親寫給老家家婆的一封信,訴說海外生活不易,但是在信的末端寫道“不管有多么辛苦,都一定會匯款給家鄉,希望母親買肉吃,要保重身體”,“從信中,我們看到了親情、看到了思念、看到了生活,看到了堅持和打拼,看到了先輩們艱難的奮斗史和家國情懷,我覺得,挖掘僑批歷史,通過我們手中的筆把它記錄下來,是我們這一代人的責任。”
“印尼—中國泉州僑批文化交流論壇:僑批文化與印尼僑批漫談”在泉州華僑歷史博物館舉行。泉州華僑歷史學會副秘書長劉伯孳作主旨演講,介紹了印尼僑批的特色與內涵。
會上,泉州華僑歷史學會副秘書長劉伯孳表示,印尼僑批的豐富性毋庸置疑,但是目前發現的數量少,估計占閩南僑批整體約1%,整個家庭或家族的僑批量非常少。“希望有更多的印尼僑胞加入僑批研究、僑批文學寫作隊伍。”泉州市文聯副主席郭培明認為,僑批蘊含的誠信經營、分工合作、海納百川、不斷創新等精神文化內核仍然在海外華僑華人血液中流淌,“期待在不久的將來,會有更多僑批題材的優秀作品問世。”
“僑批”源于閩南語,“批”即為“信”,是海外華僑華人寄給中國國內僑眷書信與匯款的合稱。作為“信款合一”的特殊家書,僑批漂洋過海,訴盡海外游子對故里親朋的一片深情。2013年,中國“僑批檔案——海外華僑銀信”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世界記憶遺產名錄。作為著名僑鄉,泉州近年來建立了福建省首個地市級僑批專門展示館——泉州僑批館,并連續舉辦兩屆僑批主題文學創作大賽,在海內外引起熱烈反響。作為活動主辦方之一,泉州市僑聯希望,與會專家、作家以論壇召開為契機,深入挖掘僑批蘊含的精神內核和文化內涵,積極傳播中華文化、華僑文化,匯聚桑梓深情,共創時代新作,共譜時代新曲,共圓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
本次活動由泉州市僑聯、泉州市文聯、泉州市檔案館、印尼華文作家協會、印尼雅加達客屬聯誼會、印尼南安同鄉聯誼會、印尼安溪公會、印尼泉州青年商會(世泉青印尼分會)共同主辦,泉州華僑歷史博物館、泉州華僑歷史學會、泉州市作家協會承辦。
責任編輯:蘇慧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