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泉州是傳統的僑鄉,宋元時期,“刺桐港”被稱為“東方第一大港”,與100多個國家和地區通商貿易,呈現出“漲海聲中萬國商”的繁榮景象。現如今,從這里出外打拼的泉州籍華僑華人達到900多萬人,贊比亞華僑葉世鵬就是其中之一。
2023年2月2日,福建南安高田村有史以來第一場“村晚”成功舉辦,在演出現場,有世界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泉州南音,也有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泉州提線木偶戲,在觀眾席還有來自非洲國家的友人觀看表演。葉世鵬正是這場“村晚”的發起人,他提出“讓世界看見中國鄉村”的主題,那他將如何讓世界看見自己的鄉村呢?
福建南安高田村是傳統的僑村,雖然在冊人口只有2800多人,但僅在馬來西亞的僑親就多達5300多人,這個村莊一直都有“走出去”的傳統。
位于高田村的葉氏家廟始建于北宋年間,為凌云葉氏發祥地。凌云葉氏因位于凌云山下而得名,物換星移,歷盡千年風雨,從這里走出的十幾萬葉氏宗親已經在世界各地繁衍生息、開枝散葉。這樣一個小山村,為什么會成為十幾萬葉氏宗親的精神家園?
和很多早期華僑不同的是,葉世鵬是在泉州市消防系統工作21年后,2017年才選擇去非洲創業的,用僑鄉的通用說法,他是一名新僑,雖然在外打拼時間不長,但是在非洲,葉世鵬卻被稱為“部落之子”,還得到了贊比亞國父卡翁達的傾情相助,為什么會有這么多奇跡般的好事發生在他身上呢?
葉世鵬在贊比亞經營著一家木材加工廠,在非洲創業時,他就經常和當地人聊天,了解他們對產品的需求,葉世鵬發現,當地很多家庭還用著上世紀七八十年代的產品,而家鄉泉州因為消費升級,產品更新換代非常快,一些功能簡單、價格便宜的產品有著充足的庫存,而這些產品正是非洲市場所需要的。那他的這個想法能否得到驗證呢?
泉州提線木偶戲是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每尊木偶身上設置16條至30多條提線,線分若干組,木偶的一舉一動,全憑演員用五指完成,不僅能體現人戲的唱、念、做、打,還能表現出各種栩栩如生的表情,表演者手指稍有顫動,都會導致木偶的動作失真,表演難度極大。2023年春節期間,葉世鵬前去拜訪泉州提線木偶戲演員,他為何想要將提線木偶戲介紹到非洲國家?
每次從非洲回到家鄉,葉世鵬都會約三五好友一起來品嘗溢鴨湯。溢鴨湯是泉州當地的一道美食,早在100多年前,這道菜就已經出現在泉州人的私房菜譜中。通常,一只鴨子只能熬出一碗湯,濃濃的一碗湯中蘊藏了所有的精華。對于葉世鵬來說,這碗湯不僅僅代表著泉州的一道美食,更寄托著他對家鄉親人的思念。
《華人故事》四集系列節目
《根在泉州》每周六 13:00
與您分享泉州籍華僑華人的故事
第二集 4月1日播出
責任編輯:蘇慧敏